您认为云内虚拟机场景中IP-SAN是否是一条可以替换分布式存储的技术路线?

存储技术一直是螺旋式向前发展,前几年随着云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分布式存储的生态建设。而近几年,随着信创工作的开展,集中式存储再次进入大家视野。伴随着分布式存储规模的不断扩大,机房空间、电力不足等问题也逐步突显出来, 部分企业逐步尝试在云环境使用集中式存储。
思考对于业务压力较小、高可用能力要求不是很高的应用,如云内虚机场景,是否可以考虑对接IP-SAN?在某些场景下,该技术路线是否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大家投票后希望可以谈谈您投票的观点和看法,感谢!

投票选项【单选】

  • 0%
  • 0%
参与67

各方声音(12)

李毕生 李毕生 金融解决方案架构师 华为数据存储解决方案中心
敖轩语 赞同了此讨论
立场:
1,多副本分布式存储,计算节点到存储之间走的就是IP,上面跑SCSI,即iSCSI,协议通道跟IP SAN是一样的,存储跨节点写多副本也是走的IP,而IP SAN跨节点写是走的PCIE/RDMA,比IP 要优,所以IO时延上,IP SAN更优。​2,可靠性,分布式存储趋近于服务器可靠性,相比企业存储要低。 ​3,分布式云厂...显示全部

1,多副本分布式存储,计算节点到存储之间走的就是IP,上面跑SCSI,即iSCSI,协议通道跟IP SAN是一样的,存储跨节点写多副本也是走的IP,而IP SAN跨节点写是走的PCIE/RDMA,比IP 要优,所以IO时延上,IP SAN更优。
​2,可靠性,分布式存储趋近于服务器可靠性,相比企业存储要低。
​3,分布式云厂商过于强调极高的弹性扩展能力,企业存储内部也是分布式架构即A-A架构,也具备适度的横向扩展能力(横向扩展32节点),现在横向扩展连8控都不需要了,大行都只要四节点控制器,性能足够用了,远远富有得很。大部分云厂商没有企业存储,难度太高,只能选择基于服务器搭建的分布式存储,就众口铄金说分布式存储好,其实是误导了大家,可靠性降级了,运维还复杂,真的有高并发浪涌的性能需求吗?为了虚无缥缈的性能(亿级用户的日活、几十万交易TPS有几个?),牺牲可靠性值得吗?用户实际使用后就知道了。
​4,企业闪存存储四个节点控制器300TB可用容量,三副本的分布式全闪存存储需要32个节点来堆积资源,前者无论可靠性、性能、时延、成本、机柜空间、能耗等都碾压后者。32个人干活,干不过4个人干活,孰优孰劣不一目了然。
​  所以已经不少客户认识到浪费了这么多资源,云里虚机下面还如用IP SAN,比如邮储、广发等用户,稳定性更好,性能更好,时延更漂亮,长远看概念之争最终都会回归到实事求是。

收起
IT咨询服务 · 2024-05-30
浏览260
  • 敖轩语  敖轩语
    感谢李老师指导。目前看下来生态问题还是关键,都不敢轻易尝试。此外很多已经使用分布式存储的存量,环境如何迁移和置换也是头疼问题。个人认为除非后续出现IP-SAN在各方面全面超过分布式存储,大家可能才愿意投入更多精力来研究、使用。
    2024-05-30
haizdl haizdl 技术经理 大连
敖轩语 赞同了此讨论
立场:
1、集中式存储和分布式存储的应用场景取决于业务系统本身的数据处理要求和特点。集中式存储在云环境的应用肯定不会是主流,这决定了它的生态发展不会太好。2、技术维度个人觉得倒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技术本身在性能、功能等方面的发展完全可以弥补当前需求的不足,但是如果生...显示全部

1、集中式存储和分布式存储的应用场景取决于业务系统本身的数据处理要求和特点。集中式存储在云环境的应用肯定不会是主流,这决定了它的生态发展不会太好。
2、技术维度个人觉得倒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技术本身在性能、功能等方面的发展完全可以弥补当前需求的不足,但是如果生态不够,技术发展的动力就不存在。

收起
保险 · 2024-05-29
浏览294
  • 敖轩语  敖轩语
    感谢发表意见。非常认可这个观点,生态和技术发展是一个良性循环,技术发展促进生态完善,生态完善更多技术人员才愿意投入进去,进一步优化,提高技术能力。但目前的状态已陷入恶性循环,可能需要一个契机的出现。
    2024-05-30
Andy_wu Andy_wu 联盟成员 存储工程师 某大型股份制银行
ymzzq 赞同了此讨论
立场:
个人觉得随着目前集中式存储性价比逐渐提高背景下,相较于分布式存储,对于稳定性要求更高的场景,集中式存储更利于业务的铺展,尤其是目前信创国产集中式存储发展如火如荼,技术日趋成熟,比如基于RoCE技术全链条生态也迅速发展和迭代完善,既解决了卡脖子问题,同时性能更加优秀,相信在...显示全部

个人觉得随着目前集中式存储性价比逐渐提高背景下,相较于分布式存储,对于稳定性要求更高的场景,集中式存储更利于业务的铺展,尤其是目前信创国产集中式存储发展如火如荼,技术日趋成熟,比如基于RoCE技术全链条生态也迅速发展和迭代完善,既解决了卡脖子问题,同时性能更加优秀,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是每个坚持信创发展方向的企业在IT架构中必选项之一!

收起
银行 · 2024-05-26
浏览397
  • 敖轩语  敖轩语
    感谢发表意见。信创背景下,NVMe over RoCE的生态也逐步完善,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尝试使用。考虑对于一些性能要求不高的场景,NVMe over RoCE技术路线可能存在“浪费”现象,这部分场景以后的技术路线该如何选择,是否存在技术方案收敛问题,想和大家一起探讨。
    2024-05-27
chenmingfu chenmingfu 课题专家组 基础架构组长 西部某城商银行
敖轩语 赞同了此讨论
立场:
集中式存储扩展性相对差一些,尤其在信创背景下,没有san集中式存储,如果要使用集中式存储,IPsan是一种较好的选择路线,但目前国内各大主流存储厂商都主推分布式存储路线,所以IPsan存储的场景可能会相对小一些。...显示全部

集中式存储扩展性相对差一些,尤其在信创背景下,没有san集中式存储,如果要使用集中式存储,IPsan是一种较好的选择路线,但目前国内各大主流存储厂商都主推分布式存储路线,所以IPsan存储的场景可能会相对小一些。

收起
银行 · 2024-05-26
浏览368
  • 敖轩语  敖轩语
    感谢发表意见。赞同您的观点,目前看来IP-SAN存储的生态还不完善,分析原因可能和前今年云技术的快速发展有关,受OpenStack+分布式存储的生态推广影响,大家好像潜意识中达成了一种共识:云内存储优先使用分布式存储。但具体为什么要使用分布式存储,是否具有较多优势,没有看到很好的说明。
    2024-05-27
  • chenmingfu  chenmingfu
    可能是因为受到云技术架构下高扩展性方面的因素影响,集中性设备没有分布式扩展性好,所以各大厂商都大力推广分布式存储产品
    2024-05-27
jeko jeko 系统工程师 某省农信
敖轩语 赞同了此讨论
立场:
我们这里没有在云中使用P-SAN的经验,个人感觉在小范围内使用应该可以,要想作为“该技术路线是否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感觉悬,主要是行业环境,主流云厂商在云中的存储使用上貌似没有把重心放在集中存储上(因为除了个别云厂商,大部分云厂商都不生产集中存储),所以要想作为未来发展方...显示全部

我们这里没有在云中使用P-SAN的经验,个人感觉在小范围内使用应该可以,要想作为“该技术路线是否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感觉悬,主要是行业环境,主流云厂商在云中的存储使用上貌似没有把重心放在集中存储上(因为除了个别云厂商,大部分云厂商都不生产集中存储),所以要想作为未来发展方向,得到的生态支持可能有限。

收起
银行 · 2024-05-24
浏览479
  • 敖轩语  敖轩语
    感谢发表意见。非常赞同您的观点,生态问题是关键。对于未来发展方向问题,个人觉得还是需要有个契机,就像大家都习惯了使用分布式存储,突然要改变习惯,其实对运维人员来说也是一种挑战。除非集中式存储具有较多优势,或许可以扭转大家的印象,否则可能还是针对场景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024-05-27
magnetzhang magnetzhang 系统工程师 RCCB
敖轩语 赞同了此讨论
立场:
分布式存储和IP SAN存储本身没有谁替代谁的问题,主要看使用的范围和目的,应该是云平台厂商扩展自己的支持范围,能够同时支持两种模式,并根据业务的不同需求进行灵活选择。显示全部

分布式存储和IP SAN存储本身没有谁替代谁的问题,主要看使用的范围和目的,应该是云平台厂商扩展自己的支持范围,能够同时支持两种模式,并根据业务的不同需求进行灵活选择。

收起
银行 · 2024-05-23
浏览528
  • 敖轩语  敖轩语
    感谢发表意见。赞同这个观点,技术本身是没有相互替代的问题。目前遇到的疑问是技术路线的收敛和可持续问题,两种技术在性能和高可用上可能都能满足需求,但对运维人员存在不友好情况,需要维护多种技术栈。
    2024-05-23
朱向东 朱向东 课题专家组 高级工程师 某银行
敖轩语 赞同了此讨论
立场:
对于企业级的存储需求,不同的应用场景确实会有不同的最佳方案,所以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选择,不能一概而论,基于您的观点:对于业务压力较小、高可用要求不高的场景,如云环境中的虚拟机场景,使用传统的万兆网络IP-SAN作为存储解决方案确实是一种可行的选择。随着技术的发展...显示全部

对于企业级的存储需求,不同的应用场景确实会有不同的最佳方案,所以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选择,不能一概而论,基于您的观点:
对于业务压力较小、高可用要求不高的场景,如云环境中的虚拟机场景,使用传统的万兆网络IP-SAN作为存储解决方案确实是一种可行的选择。
随着技术的发展,在信创背景下,采用IP-SAN技术可能是实现全栈信创的一个解决方案,比如,基于NVMe over Fabrics技术来实现IP-SAN架构,可以时延更低、I/O速率更高。

收起
银行 · 2024-05-23
浏览605
  • 敖轩语  敖轩语
    感谢发表意见。现有的IP-SAN还较多使用“SCSI over TCP”的样式,随着信创背景下技术发展,可以实现向“NVMe over TCP”的平滑演进,也是很好的选择。
    2024-05-23
JAGXU JAGXU 存储运维管理 ZTZQ
敖轩语 赞同了此讨论
立场:
虚拟化上的业务一般不是最重要的,大部分IPSAN可以了,除非对时延有极致要求的。显示全部

虚拟化上的业务一般不是最重要的,大部分IPSAN可以了,除非对时延有极致要求的。

收起
IT咨询服务 · 2024-05-23
浏览666
  • 敖轩语  敖轩语
    感谢发表意见。目前业界好像对于IP-SAN使用的不是很多,生态方面也不是很完善。对于这条技术路线是否具有可持续性,也想和大家一起讨论下。
    2024-05-23
  • JAGXU  JAGXU 回复 敖轩语
    其实IP SAN用的很多了,分布式有的其实就是IPSAN,IPSAN还有个问题是iscsi最大连接数的限制,有的连接不了这么多的主机,存储低中高端的参数数量是不一样的,这个得注意一下。
    2024-05-23
  • 敖轩语  敖轩语 回复 JAGXU
    这里的IP-SAN是狭义表示企业级存储,不涵盖分布式存储。关于iscsi最大连接数的限制能具体展开下不?
    2024-05-23
  • JAGXU  JAGXU 回复 敖轩语
    不同厂商的产品不一样,这个厂商的规格书上都是有的,比如256,512,1024,8096,对应不同的产品档位,比如某厂商的一款中低端存储,假设存储总共8根线,主机2根,冗余交叉连接,一个主机就是8个连接,那256/8=32个主机,你想再连接第33台,对不起,连接不了了,我只是举个例子。
    2024-05-23
  • JAGXU  JAGXU
    假设你的一个虚拟化集群是32台以内,就没问题,假设40台一个集群,就望洋兴叹了,要么换更高端的存储连接数更多,要么不连这么多主机。
    2024-05-23
  • 敖轩语  敖轩语 回复 JAGXU
    明白了,感谢指导
    2024-05-23
  • 敖轩语  敖轩语 回复 JAGXU
    再请教下,iscsi最大连接数限制,是只要用了iscsi协议就会有这个问题吗?分布式存储是否存在类似问题?
    2024-05-27
gk711 gk711 云平台架构师 某证券企业
立场:
从分布式存储的数据传输方式来看,IP-SAN是其中一个技术实现方式,但是在大规模云机读写的场景下的数据IO稳定性、延时、吞吐需要进行验证。选择分布式存储还是需要从业务场景去看存算分离部署模式是否合适业务场景和运维、配置复杂性。如果只是中小型小规模云底座,超融合方式...显示全部

从分布式存储的数据传输方式来看,IP-SAN是其中一个技术实现方式,但是在大规模云机读写的场景下的数据IO稳定性、延时、吞吐需要进行验证。
选择分布式存储还是需要从业务场景去看存算分离部署模式是否合适业务场景和运维、配置复杂性。
如果只是中小型小规模云底座,超融合方式在运维和使用角度可能更优于存算分离方式。

收起
证券 · 2024-05-27
浏览332
  • 敖轩语  敖轩语
    感谢发表意见。对于规模较小的情况采用本地存储的确具有明显优势,如相同配置下性能更优、时延更低。同时协议栈缩短后,故障的概率也更低。如果都是使用存算分离方式,综合机房空间、电力、成本等因素,云内虚机是否可以考虑使用IP-SAN,及后续的演进是否顺畅。
    2024-05-27
guwenkuan guwenkuan 联盟成员 系统架构师 金融
立场:
实现存算分离,数据的高可靠存储来实现。显示全部

实现存算分离,数据的高可靠存储来实现。

收起
银行 · 2024-05-26
浏览331
  • 敖轩语  敖轩语
    感谢发表意见。从存算分离的角度来看,分布式存储也是其中一种表现形式。
    2024-05-27

发布者

敖轩语
敖轩语 0 1 6
存储架构师 某银行数据中心
擅长领域: 存储云计算分布式系统
评论16

相关问题

相关资料

相关文章

投票状态

  • 发布时间:2024-05-23
  • 关注会员:13 人
  • 投票浏览:5256
  • 最近讨论:2024-05-30
  • X社区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