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hen2020
作者rechen2020·2022-03-30 18:21
系统架构师·某大型银行

新一代银行核心系统发展趋势分析及核心系统全闪存实践

字数 10857阅读 4636评论 4赞 5

【摘要】随着数字经济时代新技术蓬勃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驱动了金融服务模式的创新迭代,如移动支付、数字人民币、无接触服务等极大提升了金融服务的便捷性;与此同时,云计算、分布式、微服务等技术更是有力地推动了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的发展,相关国产化软硬件从底层算力、数据存储和应用架构等方面进一步支撑银行业务的敏态创新。

在此背景下,银行核心系统作为银行最关键的生产系统,其建设也面临一系列的挑战,本文基于主机下移和应用上云的转型情况下,银行核心系统使用全闪存储的需求做出相关分析,并结合企业生产实践,提出一些实践经验。

一、 银行核心系统的发展趋势分析

银行核心系统是银行信息系统中实现客户关系管理、产品与服务、业务流程、财务核算与管理、风险管控、辅助管理与决策等银行业务最核心功能的系统,是银行信息系统的基础和核心。银行核心系统的英文名字 CORE Banking System ,其中 CORE 是 Centralized Online Real-time Exchange “ 集中式在线实时交互 ” 银行系统的缩写。银行核心系统承载了对银行业务至关重要的基本账户操作,其核心能力是:

  • 账 户 - 映射到客户账户、内部往来账户和内部现金账户的核心账户;
  • 分 类 帐 - 已处理的不变交易清单的记录;
  • 计算余额 - 基于分类账的变动,计算每个账户的余额;
  • 产品引擎 - 开发储蓄账户、透支、定期贷款等产品的能力,每个产品是一组规则,影响余额计算、分类账变动和账户变化;

银行核心系统的特点是典型的交易处理系统,具备处理客户账务和内部账务的分户核算处理;同时也是会计处理系统,处理银行科目的清算核算。对银行核心系统的设计目标是高可用、安全和稳定至上,通常采用高度参数化、单元机构模块化的结构设计原则,尽量剥离业务流程管理,因此,银行核心系统的功能不涉及直接面向客户的渠道处理,不承担数据分析性工作,在业务全流程中也只承担账务处理功能。其功能清单如表 1 所示:

表 1: 核心系统功能清单表

国内银行核心系统的演化经历了五代,差不多每十年就演进一代。

第一代是节约人工成本,利用计算机代替手工。这一阶段是银行信息化建设的起步阶段,银行的储蓄、对公等业务逐渐以计算机处理代替算盘和手工帐簿操作,本阶段系统特点主要体现为按照业务网点分散建设、单机操作,通过 PC 单机的登记薄、原始凭证电算化能力解决了记账速度和核算效率问题,设计上是以“账户为中心”;

第二代是提高业务办理效率,利用网络实现联机交易。这一阶段银行开始通过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银行部分业务的实时联机处理,并逐步实现了银行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数据集中及互联互通,譬如从在中心城市安装大型机,将各网点连接起来实现通存通兑,到以省市级主机为中心,向省外扩张实现省级通存通兑;区域集中让所辖银行网点得以共享数据资源,统一了科目设置,改进了业务流程,提高了服务质量;

第三代是管理变革,进行数据大集中。这一阶段全国性的银行数据通信网络框架基本建成,各银行也相继建成综合业务处理网络,并且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不同程度的集中处理数据和业务,譬如将原省级数据中心的数据和业务集中到全国性的大数据中心,实现基础设施、应用和数据的大集中,从而可以高速扩张物理网点和启动新一代渠道的建设,包括网上银行、电话银行、自助银行和手机银行等渠道;全国性的数据大集中让银行的数据在更大范围内共享,数据的收集和管理更加方便,管理和决策也更加高效便捷。系统设计采用了 “ 胖核心 ” 架构,大部分业务功能都在银行核心系统实现,公共信息都在核心系统存储,外围只有一些渠道类产品、少量的业务系统产品和辅助产品,公共信息从核心系统引用。 “ 胖核心 ” 的功能集中,对主机性能要求较高,一旦出现性能故障,影响范围极大,且随着业务扩展,需要资源的成本很大;优点是银行整体产品架构清晰简洁,对应业务操作、系统开发和运维,都有较大的优势。

第四代是业务转型,以客户为中心。这一阶段是以业务转型为契机,对内以会计核算为中心,面向管理,对外进行业务转型,从传统的“面向账户”为主转变为“面向客户为中心”的银行核心系统。系统设计目标是“瘦核心、大外围”,即基于业务与管理相分离的设计思想 , 通过综合前置实现。其中“瘦核心 ” 是剥离了大部分管理功能如信贷管理、风险管理、财务管理等业务中的流程管理的功能,只完成人民银行或中国金融市场规定的支付业务、结算业务、存款业务、贷款业务中的账务处理和会计处理,内容相对较单一,在定位上是一个稳定、安全和高可用的交易处理系统;其他业务功能如额度管控、客户关系管理、国际结算业务、票据业务等,都由外围系统完成,公共信息如客户信息、客户关联信息、机构信息、货币码信息、汇率信息、国家地区信息等在各业务系统中分别保留。稳定的 “ 瘦核心 ” 系统与灵活的大外围共同组成了银行业务应用系统架构,在面对外部环境变化、内部组织变革适应外部变化等业务变化因素时,可以直接改造外围,无需对核心大动干戈,并且能够随银行业务需求的变化快速响应市场,创新金融产品,并迅速投放市场;并且符合业务渐进式转型策略,其主要特征是:

  • 高度的的参数化、单元机构的模块化,这种架构可以提供标准化的交易处理,从而满足各种银行账务处理要求。
  • 与其它管理系统配合,能够快速适应不同业务场景,迅速开发并转化成新产品,投放到市场,满足市场要求和客户需求。
  • 提供全方位的、完整的数据管理及监管报表支持。
  • 开放而灵活的系统,易于与其它系统接口,有效控制成本。

国内银行建设第四代银行核心系统的案例有中行在 2003 年 -2010 年实施的“ IT 蓝图”项目,农行在 2012 年 -2018 年实施的“蓝海工程”项目,建行在 2012 年 -2017 年实施的“新一代核心系统”项目,招行在 2010 年 -2013 年实施的“分布式核心”项目。其中招行“分布式核心”项目,首次创新基于 AS400 主机集群实现了新一代银行核心系统。其中数据库的拆分策略是采取垂直分片方式将业务分为借记卡和其他业务,在保障简单但巨量的借记卡业务的同时,将借记卡业务按分行来分表,从而实现了业务集群化基础上的可扩展性。另外自行设计了双机间的交易穿透和双机事务保护机制,在集群的不同主机间采用强事务一致性,在账务层实现了交易穿透。应用开发人员可以完全不用知晓账户所在的位置,由核心底层自动完成集群中主机间的账务穿透,账务交易成功则双方同时确认,任意一侧不成功则双方同时回滚。

第五代是金融科技驱动,进行主机下移和核心上云。这个阶段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以移动金融、互联网金融、智能金融等为代表的金融新业态、新应用、新模式正蓬勃兴起,互联网企业携新技术和线上巨量客户对银行业务进行冲击,倒逼银行深刻认识并积极拥抱互联网新技术。各家银行纷纷践行互联网战略和金融科技战略,建设基于分布式架构的金融级云数据中心和私有云,大力拓展移动互联网线上金融业务。

金融科技战略驱动下的金融业务创新,是包括新业务模型、新应用、新业务流程或新产品,以及新的商业模式和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技术方面体现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正全面赋能金融业务,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技术基础日益坚实;业务方面体现在用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正向高效化、便捷化、精准化、个性化转变,金融行业应用数字技术创新业务模式、提升业务效率的要求愈加迫切,包括业务交易的线上化以及数字化、业务经营管理的数字化和智能化、业务发展的平台化和场景化需求。因此,在技术和需求的双重驱动下,金融行业加速推进营销、获客、产品、交易及风控等全产业链的金融数字化转型。

金融数字化转型既是金融电子化、金融信息化的延续,又存在本质的不同。金融信息化是对金融业务需求的响应,是对传统业务效率的改善,技术的作用是辅助的。而金融数字化转型在于金融首先和数字化的生活产生交互,借助数字技术深入企业转型。

2022 年 1 月 27 日中国银保监会印发《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与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 (2022—2025 年 ) 》一起,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加强政策规范,推动银行业保险业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迈向规范有序、更成体系的新阶段。譬如招行制定的 “ 金融科技银行 ” 战略,是以科技敏捷带动业务敏捷,紧紧围绕客户需求,深度融合科技与业务,快速迭代、持续交付产品和服务,创造最佳客户体验,取得效率与成本、风险更高层次的平衡。成立的金融科技创新项目基金投放在 C 端生态建设、 B 端生态建设、数字化经营、数字化管理、科技基础设施、创新孵化这六个方向。招行数字化转型目标是“大财富管理、数字化运营和开放融合”,全面围绕客户体验、面向金融科技,推动五大转向:

  • 从客户转向用户,以重新定义银行服务对象和经营思维;
  • 从银行卡转向手机应用程序( App ),以重新定义银行服务边界;
  • 从交易思维转向客户旅程,以重新定义银行服务逻辑和客户体验;
  • 从依靠经验转向依靠数据,以重新定义银行经营的依据;
  • 从集中转向开放,以重新定义银行科技基础和企业文化;

银行在金融数字化转型过程面对多样性、复杂的不同特点的业务需求时,需要具备相应的 IT 能力,包括以传统 IT 建设思路,强调系统安全、精准和高效来保证 “ 稳态 IT” ;以及以互联网 IT 的建设思路,强调敏捷、灵活和弹性来部署 “ 敏态 IT” ,如图 1 所示:

图 1 :敏稳双态 IT 比较图

其中:稳态 IT 是上图中的 Traditional Mode ,敏态 IT 是上图中的 Agile Mode 。

银行的敏稳双态 IT 在业务层面,都会面对高并发、海量异构数据、监管合规等挑战,对系统高吞吐、高性能、存储、复杂系统集成、对外开放接口等提出新的要求;另一方面在安全层面,如何推动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提升自主可控能力,加快国产化产品的适配应用也成为银行系统建设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银行的敏稳双态 IT 落实在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层面,是需要分别建设一套面向客户的、面向渠道的、敏捷的 IT 配套支持以客户为核心的快速迭代的敏态 IT 基础设施;以及以银行交易为核心的稳态 IT 基础设施。在存储架构选型上,稳态 IT 的系统通常选择以集中式存储为主,敏态 IT 的系统通常选择以分布式存储为主。譬如招行分别建设了稳态 IT 模式的金融交易云平台,其中部署的银行核心系统使用了全闪存的集中 SAN 存储设备;以及敏态 IT 模式的 ACS 原生云平台,其中部署的互联网类、办公类、管理类和数据类系统使用了 ACS 的多种分布式存储服务。

在这五代银行核心系统的演进历程中,“核心”的内涵也相应地有变迁。随着银行业务从简单的存贷,发展到丰富的金融服务,再到多元化业务的开展,银行核心系统的“核心”也是从账户变迁到客户,再变迁到用户,如图 2 所示:

图 2 :核心内涵变迁图

账户核心时期的银行业务单一,银行业务的处理以满足会计核算为主要目的,账户是唯一的主角,银行所承担的是账户中资金的来往记账者的角色,每做一笔业务就是在储蓄账户、贷款账户等账户里增加一条相应的记录,可简单比喻成 “ 账户记录的增加 ” 。此时期的核心及其外围都是围绕着 “ 账户 ” 转。

客户核心时期的银行业务的种类丰富,银行也承担更多的职能。除了提供存贷之外,银行代销各类理财、基金、保险,代收代缴各类费用,为企业提供财务管理、现金管理等服务。此时期的核心以客户为中心,各类产品账户围绕着客户转。

用户核心时期的银行业务从线下转移到线上,互联网金融兴起,银行所提供的服务也越来越多元化,开放银行、社区银行等,让银行能接触的客户信息除了账户信息、金融信息以外,客户的各种其他信息也在其中。另外,银行除了金融账户,还有碳账户,包括个人碳账户、企业碳账户等,使得银行业务的主角 “ 用户 ” ,成为 “ 核心 ” 的主角。银行需要围绕着用户在交叉销售、 B+C 联动、全天候精准营销、智能风控等领域去挖掘用户的价值,去全方位地经营用户。

第五代以前的银行核心系统大多基于主机技术,采用集中式架构建设。主机强大的计算能力与高稳定性,支撑了各家大型银行信息系统由省域集中到全国集中的升级,促进了银行业务的创新和发展。 当前 基于大型主机技术建设的银行核心系统日益面临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技术创新 - 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分布式技术近十年有长足的进步,在处理海量业务的能力方面已经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其开放的生态体系,蓬勃的开源社区,更是使得大量优秀的基础框架、平台、工具得以沉淀。自主可控也是主机技术体系难以解决的问题。
  • 快速交付 - 集中式架构模块间耦合性高,灵活升级难度大,庞大的单体应用,影响软件版本发布和交付效率,使得产品交付周期较长。
  • 成本控制 - 银行业集中式核心银行系统基本都采用 IBM 大型主机作为基础构建, IBM 形成事实上的垄断,银行议价能力较低。
  • 资源弹性 - 面对这些秒杀类业务,潮汐式访问时,基于主机的集中式架构难以弹性伸缩、灵活调配资源,造成昂贵主机资源在非高峰期的大量闲置,系统的服务保障与资源的充分利用之间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
  • 运行风险 - 由于银行经营服务在社会经济运行中的特殊性质,监管部门对银行核心业务系统的稳定运行提出了极其严格的要求。在集中式架构下,高度集中的核心银行系统带来风险点的集中。虽然主机采用了并行架构,高可用能力很强,但一旦发生故障,影响范围巨大,这对银行核心系统的高可用性带来巨大的挑战。

而互联网企业采用且验证成熟的分布式架构是对系统进行拆分并合理地抽取公共服务,实现高内聚低耦合的同时,具备并行处理能力,通过集群化的方式、基于相对廉价的基础设施实现系统的高可用、可扩展。分布式架构具有以下优点:

  • 体系开放 - 在硬件上,分布式架构一般基于 X86 服务器部署,采用开放标准,多家厂商生产,设备通用性好,可相互替换。在软件上,分布式架构中的大量主流技术发源于开源社区,各大厂商、科技公司、行业用户广泛参与,功能完善较快,很多技术在大规模的生产环境得到了检验。同时,这些软硬件由于体系开放,具有较好的自主可控性。
  • 成本低 - 分布式架构由于大量使用了 X86 服务器和开源技术,服务供应商可选择范围大,可以大幅度地降低基础设施成本的投入。同时,由于相关技术都是当前业界的主流技术,更有利于人力资源的调配与优化。
  • 松耦合 - 核心银行系统由集中式向分布式转型的过程中,必然要对原有系统进行服务化拆分。拆分时以领域模型进行驱动,对系统按照业务域进行拆分。拆分时应遵循服务自治原则,即一个拆分出来的服务应对其范畴内的业务逻辑、数据与存储完全负责,服务与服务之间通过接口进行交互。这样高内聚、低耦合的架构便于快速响应业务需求,对某个服务进行迭代。
  • 扩展性强 - 分布式架构中,横向上应用服务器通过集群与负载均衡技术进行大规模扩展,数据库采用读写分离、分库分表、多副本等技术进行扩展。纵向上,根据业务功能进行拆分,便于根据运行需要,对某个服务的部署资源进行弹性伸缩。多种扩展方式,充分满足了处理性能的需要。另外应用的集群化、数据库的拆分与多副本的运用,这些方法通过冗余来弥补单个节点的可靠性不高的问题,也使得系统整体的高可用得到保障。

综合对比,如表 2 所示:


表 2 :集中式架构和分布式架构比较表

各家银行的第五代银行核心系统在近些年陆续以主机交易下移、分布式架构改造或主机上云等专题进行了立项,通过核心系统的功能分离、数据分离和应用分离,逐步建设了基于实时数据复制、读写分离的分布式架构体系,一个典型的架构如图 3 所示:

图 3 :分布式核心平台架构样例图

其中:分布式技术平台是指开发银行核心系统时采用的分布式基础技术,包括分布式事务、分布式数据库访问、分布式批量框架、分布式缓存、分布式消息队列、分布式业务集成等,在此技术上开发的业务应用能够支持分布式部署。分布式应用平台是对银行核心系统的业务模块、功能、库表等进行切割,改造为不同粒度的分布式应用和服务。

第五代银行核心系统的架构设计通常采用 分布式松耦合一主多从多副本强一致架构,如图 4 所示:

图 4 :分布式核心应用架构样例图

其中:每个节点承载一个独立客户群体。节点之间在客户群上不重叠,一个客户的整个生命周期只会在一个节点上进行处理和存储。节点之间不共享物理资源,从而保持最大程度的独立性。每个节点只服务银行客户中的一个客户子集,具备服务所承载客户群所需的全部技术支撑能力,能够存储该客户群所有客户的全部数据。在应用层面,所部署的应用系统,在应用层面采用松耦合部署,不同应用域的应用系统不共享物理资源;在数据层面,采用一主两从强同步架构实现数据的高可用性。

第五代银行核心系统部署时采用本 地多活异地容灾部署的单元化架构, 避免了跨机房、跨城市访问的延迟,不但消除了传统 “ 两地三中心 ” 架构中的单独冷备中心,并提升了灾备高可用能力,无论在成本还是在伸缩性、高可用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优势, 支撑了更稳定、更高效、更低成本的金融级服务,如图 5 所示:

图 5 :分布式核心部署架构样例图

二、 银行核心系统基于华为高端全闪存存储实践

我行核心系统在近些年从五代以前的基于主机技术,采用集中式架构,逐步以主机交易下移、分布式架构改造或主机上云等专题进行了立项,通过核心系统的功能分离、数据分离和应用分离,逐步建设了基于实时数据复制、读写分离的分布式架构体系。下面将以五代之前的信用卡核心交易系统与五代金融交易云平台为例,对我行核心系统的转型过程与第五代核心系统建设实践经验进行分享,希望能对同行有益。

第五代以前的银行核心系统大多基于主机技术,采用 的主机集中式架构是应用服务和数据服务紧耦合,应用系统运行在同一套主机服务器集群中,扩展性主要依赖主机系统平台,具有很强的纵向扩展能力,不支持跨主机集群的横向扩展。基于此架构的银行核心系统采用两地三中心的部署架构,是由存储设备负责数据的同步;譬如第五代之前的招行信用卡核心交易系统是运行是在 IBM 大型机上,高可用保障是采用两地三中心部署,配置了 IBM 的 DS8000 系列存储,使用其 IBM 的 SVC 方案中的 Metro Mirror 和 Global Mirror 功能,如图 6 所示:

图 6 :主机集中式架构的存储部署样例图

第五代银行核心系统采用的 分布式架构是应用服务和数据库服务松耦合,应用服务和数据服务分别运行在不同的服务器集群中,扩展性主要依赖应用平台,由于采用分库分表技术及 X86 服务器,因此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均具有很强的横向扩展能力。基于此架构的银行核心系统,通常采用本地多活异地灾备 部署的单元化架构, 本地多活是本地多个逻辑数据中心同时承载业务,并且通过数据库的复制技术 (Dataguard 或者 OGG) 使得数据在同城多个 AZ 中冗余多份 ;异地灾备数据通过异步的方式复制到远程站点,用以提供灾难级别恢复。譬如招行的金融交易云( Financial Transaction Cloud , FTC )是自研的金融级高可用的应用云平台,承载了以往在主机上的核心交易系统改造成的新一代基于分布式和微服务架构的新一代银行核心系统。金融交易云平台包括了开发框架、自动化编译构建、发布调度、虚拟机容器混合部署、资源池与资产管理、服务治理、智能监控、便捷门户网站等服务,通过对资源池进行统一管理和智能调度,实现容器秒级交付,虚机分钟级交付,应用分钟级发布,统一为核心交易应用提供稳定可靠的基础设施,集成 DevOps 平台支持了核心交易应用的快速交付,并提供应用全生命周期的运维一键产品以及智能监控与自愈能力。金融交易云平台为有效提升基础设施各项高可用技术的整体性能和可靠性,达到以满足监管要求的业务连续性水平,规划设计的高可用架构如图 7 所示:

图 7 :金融交易云的高可用架构图

其中:金融交易云总体策略上是不在存储层做数据复制或双活,业务连续性相关的复制、容灾、高可用方案均在应用层(包括数据库)实现,以降低存储层的复杂度,同时做到应用、主机、存储各层之间进行解耦增加灵活性和扩展性,这样可以不被特定存储技术和厂商绑定。

金融交易云平台上的新一代银行核心系统统一采用了 Oracle RAC 集群的 ASM 冗余设计来保障核心生产存储数据的高可用冗余,如图 8 所示:

图 8 : Oracle RAC 集群的高可用架构图

其中:

  • RAC 集群的两个节点分别部署到不同的物理机,提供计算节点的冗余。
  • ASM 采用 Normal 冗余将数据分别放在两个不同的物理存储,提供存储级别的冗余,即双写于两份存储,当任何一份存储或数据不可用时,另一份存储可进行无缝接管,实现本机房内 RPO=0 , RTO=0 。
  • RAC 集群使用的存储 LUN 由集中式 SAN 存储设备做 RAID6 保障高可用。
  • RAC 集群心跳网络采用 HAIP 技术将网络心跳分布在两个不同的网段,提供心跳网络的冗余。
  • RAC 集群的对外公网采用双公网接入的方式,配置第二个服务网段,提供公网的冗余。
  • SAN 存储设备的组网上,每个核心机房配置 Director 级别的大型 SAN 交换机组成 A 、 B 冗余 SAN Fabric 。各机房 SAN Fabric 之间不相互打通二层,同时也不采用 FCR 、 long-distance Fabric 等跨机房、跨主机中心远程 SAN 网络技术。 Oracle RAC 集群数据库的主物理机端口 - 存储前端口配比为 1:1 ,即 1 台宿主机通过 2 个主机 HBA 卡端口联通 1 组存储前端口( 2 个 1 组),主机端单存储卷呈现 2 条路径。
  • 存储部署上,使用高端 SAN 企业存储设备,是以 2 台存储为一组,使用时同一平台或业务的 A 、 B 集群主机分别各自接入 1 台存储,增加应用总体架构的冗余性,同时降低单台存储故障影响范围。存储配置规格是单台存储四控全互联,初始配置 2048~4096GB cache , 64 个前端 FC 接口, 72 块 3.84TB NVMe 硬盘,使用 RAID6 配置,所有 LUN 默认创建为精简 thick LUN ,配套 4 台 SAN 交换机。

当前 全闪存存储已经成为各家主流存储厂商的标准配置,同时结合控制器和硬盘框的 NVMe 技术应用, IOPS 已经从传统机械硬盘存储的几万、十几万,上升到几百万级别,性能得到极大提升,因此 金融交易云平台的基础设施中的存储选型,统一选择了企业级高端全闪存的集中式 SAN 存储设备 ,可保证至少 5 年内承载的银行核心应用不出现存储层的性能瓶颈。 具体存储需求为存储读写性能好,延迟低,存储资源获取方便,相关的技术特性如下所示:

  • 高端全闪介质存储,最低 4 控制器, 30 个以上前端接口,可用性 99.999%
  • 小块随机 IO 读写 IOPS 达到 300000,95% 分位延迟小于 2ms
  • 双存储镜像结构,存储通道带宽达到 32GB
  • 提供 API 接口,提供给外部系统调用,快速分配存储
  • 采用 NVMe+RDMA+RoCE 技术后,端口带宽达到 100G ,延时达到微秒

另外,银行数据中心的产品和技术往安全自主可控方向发展一直是监管部门的要求。而随着国内存储厂商技术的不断提升,目前以华为为代表的国内存储品牌已经得到业界公认和实践,能够满足数据中心建设的各项指标需求。 金融交易云平台的存储选型也入围华为 OceanStor Dorado 18000 系列 高端全闪 存储。

存储设备作为金融交易云平台基础设施中最为关键的核心设备,不仅存放着银行核心系统的业务及管理数据,同时也是容灾解决方案的主要底层技术,选择了某品牌存储也就选择了该品牌的存储高可用技术。因此在选型测试中不能仅考虑单台存储性能及功能,而应重点深入调研和评估存储产品的架构和产品设计,并且在 POC 技术测试要选择真实核心系统的痛点场景,如高并发、大批量等应用程序作为载体来测试衡量存储产品功能及性能。因此,金融交易云平台选择 ORACLE RAC 集群作为测试载体,并重点测试存储单机稳定性及冗余性,并抽取了核心系统的业务应用场景来设计性能测试案例。另外,鉴于存储技术涉及面广、测试案例数量繁多、测试持续时间较长,行内及参与测试存储厂商均须投入大量精力及成本等复杂情况,通过安排资深技术骨干和项目经理,以项目制方式协调资源和制定计划推进,有效地保障了测试工作的完备性和有效性,达到了存储选型测试的目标。

金融交易云平台对高端 SAN 企业存储设备的选型,首先评估存储产品架构上是高可用、高可靠和高性能的设计,在扩展性上控制器能够从 2 控扩展到 16 控,能够盘控解耦,可单独扩盘和扩节点,如图 9 所示:

图 9 :高端 SAN 企业存储的产品设计目标

具体在硬件设计上做到 IO 卡和控制器全解耦全互联,保障在控制器失效或控制器升级时主机保连接;在软件设计上将 IO 打散到全部控制器处理,如图 10 所示:

图 10 :高端 SAN 企业存储的设计特性

银行核心系统对高端 SAN 企业存储设备选型的评估指标项目如表 3 所示:

表 3 :高端 SAN 企业存储选型评估表

银行核心系统对高端 SAN 企业存储设备选型的 POC 测试案例如表 4 所示:

表 4 :高端 SAN 企业存储选型的 POC 测试指标表

银行核心系统对高端 SAN 企业存储设备选型的 POC 测试环境的组网如图 11 所示:

图 11 : POC 测试环境的组网图

其中:交换机至存储链路为每台交换机共有 8 条链路连接至存储 4 个控制器,测试服务器与两台交换机间的链路仅为一条。

存储配置如下所示:

服务器配置如下所示:

其中的一个功能类 POC 测试案例如表 5 所示:

表 5 :高端 SAN 企业存储选型的一个 POC 功能测试案例

其中的一个性能类 POC 测试案例如表 6 所示:

表 6 :高端 SAN 企业存储选型的一个 POC 性能测试案例

三、 总结

为满足了监管对容灾建设的要求,和互联网高速发展所需高可靠性、高性能、低时延的稳定的双活容灾架构要求,当前金融交易云平台的基础设施中,存储选型采用高端全闪存 SAN 企业存储设备,承担了新一代银行核心系统的数据库核心生产存储。在实践中,投产使用的华为 OceanStor Dorado 18500 V6 高端全闪企业存储产品在功能、特性、性能、可靠性和易用性等方面达到了规划设计的要求。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点赞。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5

添加新评论4 条评论

flashbangflashbang系统运维工程师INC
2022-06-23 10:45
老师,现在大厂的云平台逐渐放弃对集中式存储的支持,全闪分布式存储的建设,您这边有什么建议。
wlfwlf联盟成员其它城商
2022-05-24 17:59
老师针对银行业核心系统五代架构演进进行了扫盲式阐述,后半部分章节重点围绕第五代架构涉及的分布式、云化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结合生产落地实践,从主机、存储、网络方面逐次进行分解阐述,老师的分享对后来者进行新一代架构演进实施十分有借鉴意义
kingroc2004kingroc2004联盟成员技术经理XX证券有限公司
2022-05-12 11:14
文章很好,ORACLE RAC集群数据库 这样部署,很容易导致脑裂。
15305419779zxy15305419779zxy联盟成员主任山东大正公司
2022-05-11 16:31
银行核心系统作为银行最关键的生产系统,其建设也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其一为安全,这是核心,也是核心系统的面临的挑战。
Ctrl+Enter 发表

本文隶属于专栏

最佳实践
不同的领域,都有先行者,实践者,用他们的最佳实践来加速更多企业的建设项目落地。

作者其他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问题

相关资料

X社区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