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交流问题目的是需要考察到以下几个方面,希望大家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进行交流探讨,谢谢哈。
(1)容灾和高可用应该如何设计以满足业务双活/容灾
(2)业务系统是否已经实现了应用无状态改造
(3)容灾需要在多大层度上需要依赖底层云平台的能力?(考虑现网的负载均衡方案,业务流量模型等如何设计)
信创云平台的技术选型,应评估其须支持同城多AZ(参考公有云的Region-AZ架构),这样可为业务的双活高可用设计提供支撑。
异地容灾需要信创云平台在异地城市单独部署一套。
业务应用系统的有状态数据宜规范用数据库、对象存储、统一日志平台等存储。在应用服务器侧,业务应用系统进行容器化改造为无状态应用,有利于降低运维成本,有利于实现高可用、容灾等业务连续性保障。
业务应用系统的容灾设计可细化为应用服务侧、数据库侧、网络流量侧。对南北流量的容灾切换,可用现网的L4负载均衡方案。云上的南北流量和东西流量,可用信创云平台L7层负载均衡服务。
收起1、银行最常见的容灾架构就是两地三中心架构,当然随着规模扩张,也有多地多中心的容灾建设。对于大部分中小银行来说,完成两地三中心建设可以满足大部分业务连续性要求。对于云平台来说,更多是云上应用自身需考虑借助F5或软负载等能力实现双活或主备机制,根据应用系统的双活主备容灾方案,建设对应资源池提供资源支撑,不能不考虑应用双活主备机制,把容灾完全交给基础设施去实现;
2、目前我行大多系统还是有数据存储或共享需求,这和银行系统特性有关;
3、目前我行容灾更多依赖应用系统自身双活主备机制实现,现网负载均衡从稳定性考虑,以专业硬件厂商设备为主,云平台主要提供资源支撑以及虚拟机备份恢复等能力。
1、容灾和高可用设计以满足业务双活/容灾?
容灾和高可用设计是确保银行业务连续性的关键因素。为了实现业务双活/容灾,可以采用跨地域部署的方式,在不同地理位置建立多个数据中心,并保持数据的同步和一致性。可以使用数据复制和同步技术,以确保数据在多个数据中心之间的一致性。同时,需要设计并实施自动故障切换和容灾策略,以确保在一个数据中心发生故障或不可用时,业务能够无缝切换到另一个可用的数据中心。
2、业务系统是否已经实现了应用无状态改造?
应用无状态改造是指将业务系统设计为无状态的架构,其中业务数据和状态被存储在外部的持久化存储中。这种设计可以使应用系统更具弹性和可伸缩性,并支持负载均衡和容灾。如果业务系统已经实现了应用无状态改造,可以更容易地进行水平扩展、容灾切换和负载均衡。如果业务系统仍有状态或依赖本地存储,需要进行适当的改造和调整,以适应云平台的要求。
3、容灾需要在多大程度上依赖底层云平台的能力?
容灾的程度取决于具体的业务需求和云平台能力。云平台通常提供一些容灾相关的能力,如跨区域或跨可用区的部署、自动故障切换、负载均衡等。在设计容灾方案时,需要评估云平台提供的容灾能力是否满足业务需求,以及是否需要额外的容灾措施。这可能涉及到选择合适的负载均衡方案、网络架构设计、数据备份和恢复策略等。同时,业务流量模型也需要考虑容灾方案,以确保在故障切换时能够正确地引导和处理业务流量。
银行业信创云的整体架构设计应该考虑容灾和高可用、应用无状态改造以及与底层云平台的协同设计。根据具体的业务需求和云平台能力,可以制定相应的容灾方案,并确保业务在故障发生时能够快速切换和恢复。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