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信息化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访IBM医疗经理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国卫生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促进医药卫生信息化交流,推动医药卫生信息化发展,卫生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中国卫生信息学会于2008年11月30日至12月1-2日在广东省广州市举办了全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数字卫生”成果展暨2008中国卫生信息技术交流大会。这次大会是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的意见出台的大背景下召开的全国卫生信息化建设的盛会。大会主题是:“打造数字卫生、整合利用信息资源、实现共享医药信息、为卫生改革与发展服务”。通过总结改革开放30周年卫生信息化的主要成就、展示卫生信息化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卫生发展的辉煌成就。

  知名信息技术与服务公司IBM参加了本次会议,在2005年收购了美国最大的医院管理咨询公司HealthLink,使IBM在医疗行业的服务能力更加强大。IBM不仅为国外著名医院、卫生管理行政部门提供过实施和咨询服务,也为国内多所医院提供过成功的咨询和集成实施服务。

  在中国,IBM一直致力于成为中国医疗卫生行业的创新合作伙伴,并积极参与到区域医疗卫生改革的信息化建设方面。在医疗IT解决方案方面,IBM有长期的积累和研究,关注医疗体制的改革和发展,致力于推动中国医疗信息标准化的工作。这些成功案例包括为同仁医疗集团南京医院提供咨询服务;与卫生部携手推动中国医疗行业标准化建设;为上海第一人民医院提供全面集成服务解决方案;构建北京市西城区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等。最近IBM又与中山大学启动了一项医疗资源共享服务工程。会后,我们对IBM大中华区公共事业部卫生医疗经理刘洪先生进行了专访:

  记者:您刚才提到医疗卫生信息化领域有比较大的变革,您觉得医改和医疗信息化之间有什么关系?医改对医疗信息化带来的影响有哪些?

  刘总:这是一个比较大的话题,在前不久发改委发布的医改方案征求意见稿里面明确地讲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医改目标或者说任务就是要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共享服务。这种共享服务我们理解,医疗服务整个环节的协同、整合,因为在协同、整合的过程中会共享很多信息资源,当然也包括有一些专业的服务能不能运维化等等。这是明确地把信息技术的应用作为医改的重要任务之一。当然,这块肯定会给医疗信息化带来很多机会和挑战,所以,今天在国家卫生信息技术大会上,我们就把我们的题目定在价值和挑战上面。主要的意思就是说医改这样非常宏伟的事业,它对信息技术应该说是提出了很高的价值要求,希望信息技术能够实现医改的一些目标,或者是成为医改的助力者,能够助力它。有这样高的期望或者说很具体的目标,它必然会给医疗卫生的信息化带来很多机会。这些机会,当然我们首先可以从市场面来看,比如从信息存储医学资料、医学档案的角度,它会在咱们社会的数据量或者信息量的增量上占的份额越来越大。

52567e8ff082e6b8f0572e4174222e05.jpg



  IBM大中华区公共事业部卫生医疗经理刘洪

  信息对于医院的服务也好,公共卫生领域也好,包括药品管理过程中也好,都很重要。信息技术应用也有一个深度不断深入,由于医疗服务这个行业本身的特点,这个深度我们当然不能说是无止境的,应该说是可以延伸到非常高、非常深入的阶段,在它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会对信息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

  还有一点,我先举几个例子,比如现在大的医院,几乎所有的门诊都是建立在电脑信息系统上,比如说挂号、分诊、划价、取药、办理一些手续等等,都是在这个系统里。如果这个信息系统出现了问题,整个医院的运作都会瘫痪。这个瘫痪就相当于我们去银行或者是手机的移动网络突然不通,给你带来很多不方便。但由于医疗服务的特点,它服务的瘫痪,有时候带来的代价更大,社会问题更严重。大家认识的程度也是不断提高,会有很多希望,像医院运行的支撑系统也是坚不可摧的,这样对我们作为IT信息厂家和服务商来说,都是很好的机会,当然也是个挑战。


  当然,另外一个面也说到挑战问题。信息在医疗服务过程中的应用,从国际、国内来看,都是远远滞后于电信、金融、制造业等等行业的,也滞后于政府的功能职能部门,这个原因也非常复杂,可能跟信息的对象,比如说医疗服务里面,比如说我们的信息对象是人体或者说是病主,或者说是复杂的医疗过程。这样,数据对象描述规范化,在开发、使用过程中的专业性等等,都是不言而喻的,有非常大的挑战。所以这都限制了它目前发展的水平,但是我们已经认识到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

  记者:那IBM现阶段有没有针对医改的一些技术手段或者是措施?

  刘总:现在可以这样讲,IBM在中国,我们长期以来一直比较关注医疗卫生系统的信息化,全球服务IBM的商业价值研究院,还专门发布过一些对中国医疗行业走势的白皮书,我们引入IBM在国际上上这个行业里的体会、经验和一些解决方案,有这样的一些能力。这些能力能不能很有效率地落户到国内来,这是我们过去几年一直在做的工作,包括了医疗信息资源的,包括工位的、医院的、急控等等信息资源的理解、分析、规划、开发等方面,我们集聚了一些力量,包括一些人才和一些解决方案。

  在医院的信息化过程,包括医院的IT战略ITSP、IT战略规划、医院的资源规划、医疗信息资源规划、医院运维方面的管理、临床路线的优化等等,我们在国内都有类似的项目。我们也参与了一些创新型的,比如建立一个由中心医院和社区协作的,或者说一些医院集团之间共享一些基础的医学资料、基础的服务,让它的运维效率更高,让病人感觉更好。它是一个无缝的,在几家医院看病,大家感觉没有太多的重复,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

  我们还参与了中医词汇集的建立,我们能够让它融入到国际上,能够在国际上兼容中医的词汇。在业务服务方面,像现在,我们在医院的绩效、医院的运维绩效方面、医院的服务质量方面,怎么样通过信息技术,能够让它更规范,对运维进行监管、进行服务。

  现在来看,从信息厂家来看,我们认为IBM在中国,还是有了一些力量。当然,这还是在一个过程中,我觉得跟咱们国内对医疗信息化的市场要求来看,我们还是能不断地提高我们这方面的服务水平。

  记者:刘总,我想问一下,刚刚你提到信息在医疗行业的应用是滞后于其他行业的,现在信息在医疗行业的应用占的百分比大概是多少?

  刘总:你这个问题非常好,这个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一个角度就是IBM有一套方法论能够评估医院的信息化导入成熟度,就是医院本身信息化的成熟度,这种成熟度引入了一些方法,是国际上大家基本上公认的科学方法,比如在临床过程中,对电子病历的使用达到了什么程度,医院不同科室之间协同的程度,比如医院运维的管理,因为医院是个很复杂的业务体,里边有比如说门诊的、病房的、药房的、检验的、放射科等等,有很多复杂的服务。这些服务怎么样使运维效率最高、成本最低,既拓展医院的营运能力,又让病人感觉满意,从这些角度,都能去评测一个医院的信息能力或者说它的信息成熟度,这是一个角度。

  另一个角度,很重要的指标就是医院的IT投入,它的信息投入占它运营收入的百分比。从这个百分比来看,在国内我们看到的,包括卫生部发布的一些比较权威的统计数据,咱们国内的医院在信息化投入上,占门诊收入,或者说运营收入,差不多在0.5%以下,就是0.3%-0.5%,这是医院的平均值,这样就跟国际上的医院在信息化投入占有差不多10倍以上的差距,这个差距非常大。

  再一个,信息技术在医院中的地位,或者说信息工作者,包括信息中心,技术人员或者开发、管理在医院中的配置、机构的设置等等方面,当然我们也可以从IBM公司在这方面的业务情况,这都是一脉相承的,很多方面都能得出一个结论,就是目前还处在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

  记者:有没有评估,比如说广东这边占多少?

  刘总:广东这边我没有看,但我们从IBM业务的体会来看,广东地区医疗服务信息化确实还是有尝试新生事物方面潜在的能力,或者说这种意愿,要创新,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情,无论从业务创新、管理创新,还是从他对病人服务方面,或者说是他们的行政管理,都是有创新啊的。所以,我们非常关注,非常想积极参与这个区域(广东地区)的医疗卫生信息化创新的进程。

  记者:我看到IBM在广东这边,比如中大的8家附属医院,包括对省中医院这边都提供了技术方面的东西,从我们市民的角度来说,最希望提高治愈率这些,节约时间和费用。IBM开发这个系统,权威应该是挺好的,现在有没有统计数据说使用这套系统之后,医院那边的确诊率、治愈率提高了多少?

  刘总:我们现在8家医院做基础的医疗信息共享,这个共享作为病人来说,他在院和院之间,在院际之间的转诊,院际之间不同的服务,比如心脏类的,或者说是眼科的、内科等等,访问不同服务的时候会更加连贯,这些连贯我们相信,首先降低了病人不必要的费用。

  对,当然这种连贯性对提高最终诊断的治疗有没有直接的帮助,这个我们现在也不能说它一定有,但是从它内在的服务支撑的逻辑,它应该好一些,比如说你这个病人到我这家医院,我可以一目了然了解你既往的病史,其他的大夫都给你做了什么样的处方,做了什么样的诊断结果,到我这个地方我就可以参考。我们经常讲医疗一定要做到丰富信息,这是医学的很大特点,它一定要是一个丰富信息的服务。比如你这个人有些禁忌的药或者是过敏史、家族史,这些病人遇到急诊的时候,而且有时候病人有可能在休克状态,如果我有了丰富的信息,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故障。所以医院的丰富信息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中医是望闻确诊,还有问诊,这都是它的特点。

  记者:刘总,我想问一下,也是关于IBM跟中大医疗信息共享的东西,我自己有切身体会,我在中山大学附属医院还有中山三院都看过,身上有各式各样的卡,发现你去每个分院都办一张卡,还有各个医院之间信息化程度的水平参差不齐,整个流程都不一样,IBM在帮这一类集团化医院实施信息共享的时候,是不是会遇到一些,比如因为信息化程度不一样,而需要重建或者是需要整合的问题,因为这可能会涉及到重建的转移成本过高,或者是整合的实施时间过长,IBM是怎么解决类似的问题?

  刘总:在复杂的医疗信息项目中,成功的关键因素,甚至是有一些失败的潜在威胁,IBM还是积累了一些经验。在这些经验里面,也是我们在做复杂的信息项目咨询和服务中经常会强调的,比如项目治理的模式,就是这个项目涉及到这几个医院,这几个医院现在的条件、信息化程度,根据不同的情况,都能建立不同的项目治理模式,有了这种项目治理模式,大家在做整合项目的时候,就基本上有章可循,能尽量避免出现参差不齐,或者说大家对项目理解上偏差很大而带来的一些隐患。

  记者:刘总,我想问您一个问题,我们在做8大医院整合的时候,在院际之间整合,IBM的产品总共分多少类?您觉得IBM在操作过程中更强调什么?

  刘总:可以这样讲,IBM在不同的模式方面,比如业务模式或者说有的是属于所有制的,或者管理方式的,有的甚至跨度很大,就是不同的实体,不同的管理方法,在不同的定位之间整合在这种情况下,在不同的项目背景下,IBM做的事情是这样,首先是我们要做一个对它的数据或者流程,或者它最后的管理这种模式,这种规范方面的咨询服务,比如说垂直的,像你说中心医院和几个社区,我们比较关注的是信息流向、转诊的过程,或者是所谓的“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医院”。小病发生的时候,怎么样让大医院知道,让大医院做一个判断,需不需要给他预约一个门诊,或者让他转到大的医院,这方面是在具体实现过程中的特点。

  同一个医院集团之间,这个医院集团可能跟只是跟大家的定位不同,有的是这方面专科一点,有的是在这方面强调一点,有一些优势互补,这种情况是我们比较关注的,实际上是它对病人提供服务的时候,怎么样能够做到“一本通”,不需要在不同的医院都有病历,或者是咱们国内讲的“一纸通”,就是检验一次,其他医院都对这个检验报告互认。

  记者:原先IBM比较多硬件、软件,现在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您觉得IBM的服务进入到医院以后,对中国医院的管理还有对中国医生的行为规范,包括治疗,还有平时操作的规范有什么正面的推动作用?

  刘总:第一,我们现在组织的是一些业界非常优秀的技术,比如临床的数据资料管理,IBM的存储技术跟我们的网格化医疗档案的解决方案(GMAX),我们IBM跟GMAX结合,能够产生整个医院层面上的影像和医疗档案共享的环境。当然,IBM现在的Unix服务器,在医院里面很受欢迎,因为它的稳定性、可靠性能够保障像我刚才说的门诊系统,能够安全、稳定运行,IBM的中间件、软件、我们SOA的框架,这些技术能够让医院的信息平台很开放、很规范,而不是走到一个闭塞的,彼此之间难以连接的地步。

  IBM的服务。我们现在的服务也是很多方面,包括基础设施服务,我们可以参与到数字化医院的设计,包括医院的临床服务路线优化,怎么样能够让病人减少一些时间,让病人感觉更顺畅,数字化医院的服务,包括实施,包括医院大楼的设计等等。当然,业务咨询部门在这方面有很多经验,有很多都是直接来自于临床和信息的结合,IBM医疗服务团队也有一些本身就是学医学出生的专家,他们搞信息化,然后把这两个结合起来,我们当然是很希望,再加上我们国际化的视野,有这些经验,我们很希望通过这些有机地跟国内医疗卫生的环境、跟用户的实际情况结合好,能够真正拉动医疗卫生信息化。

  记者:刘总,我想问一下开源方面的问题,因为IBM一直提倡Open(开放式)的平台,IBM帮医院做的也有信息化系统,在硬件和软件上,是否支持各方厂商的协作,比如现在这个医院整套实施的是IBM的系统,如果以后再增加一个模块,或者是一个插件是否可以选择其他厂商的东西?

  刘总:是的,刚才咱们讲了,一个医院由于业务、信息系统很复杂,所以开放也好,开源也好,是一个必须的,否则这个医院最终就会形成孤岛,或者说是封闭的管理,这是医院信息系统最后流于失败很重要的原因,IBM核心的设备也好,技术也好,一直在开源、开放的角度发展,像我们的Unix环境,包括我们的服务,像我们在国内实施的医院ERP,就是医院ERP系统,我们实施过ERP,实施过SIT,在建立病历转换的环节上,我们既支持DB2,也支持其他的。并不是说由于IBM有了这样一个技术,而这个技术又被用户接受,我们就有排他性,不是这样的。实际上像DB2,大家可能了解一些,DB2对电子病历是非常好的工具,但是由于一些医院历史的原因,用的是其他厂家的数据库,我们电子病历转换的工具、中间件跟其他厂家的数据库也能很好地结合。

  记者:运维包括现在在提倡数据中心、医疗系统的信息化,也需要非常庞大的数据中心支持,IBM在实施新的医疗信息系统过程中,有没有选择绿色的数据中心技术?

  刘总:是的,我们现在看到越来越多的医院已经意识到这一点,IBM有很多很高端的机器,像590这些都是很大型的服务器,这在国内一些很大型的医院也开始接受了,投入也是相对比较大的。他就看中了这些服务器综合的价值,稳定也好、节能也好、整合能力强也好,能把原来分散的数据整合起来。所以,我觉得这些从一个角度能反映出国内医疗信息这块发展的侧面。

  记者:现在媒体经常报道医院里面的系统出现瘫痪,导致病人看不成病了,IBM针对这块有没有制定一个应急系统或者是保护系统,可以防止他们的电脑瘫痪?

  刘总:这个其实很重要,像IBM所谓工业强度,我们经常讲IBM的设备到底好在哪儿,其实它的性能上是属于强度,宕机时间,比如说故障率这些方面,这些指标都是非常过硬的,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医院实施环境有很规范的运维管理方法,这个运维管理方法主要是为了保障信息系统的服务水平。这个服务水平怎么样保障,IBM在ITSL上,就是在IT服务管理方面还是非常有经验的,从国内来看,有很多大银行数据中心的运维体系恩,IBM都参与帮助设计了,这种体系也是相对比较专业的,也很重要,包括有一些工具,包括建立管理流程,包括设置必要的管理岗位,通过不同的工具、流程、人员组合,来保障医院的门诊性安全可靠、高枕无忧,就是这样的。

  记者:我问一个卫生医疗信息化标准方面的问题,现在卫生部讲了正在推进标准化,想问一下这些标准和IBM的这些产品有没有冲突?

  刘总:应该没有冲突,HL7的主要目标是为了交换,如果你有两套系统,已经有了,咱们俩之间怎么样才能套在一家,你的语言和我的语言都不一样,怎么样让大家最后能够交换。上午姚主任强调了,如果现在很多医院没有这种专注,那就不是专注,这是交换。如果我为了交换,实际上也是强迫你接受一些标准,比如说世界语言,你说中文,我说英文;你说广东话,我说北京话,这样大家很难理解,我们只好找到一个“普通话”,那HL7就是这个“普通话”。现在是我们都没有语言,那就建立一个普通话语言体系。中国医疗信息化比较落后,如果我们认为它是起步比较晚的,就属于是后发先至,就是在没有交换的情况下先搞标准,而不是有了交换再搞标准。 [ 本帖最后由 蓝皮猪猪 于 2008-12-9 18:46 编辑 ]
参与1

0 同行回答

“答”则兼济天下,请您为题主分忧!
jayciedede jayciedede 技术经理 安图特(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猪猪,图片看不到啊显示全部
猪猪,图片看不到啊 收起
互联网服务 · 2008-12-09
浏览225

提问者

蓝皮猪猪
擅长领域: 数据库
评论100

相关问题

相关资料

相关文章

问题状态

  • 发布时间:2008-12-09
  • 关注会员:0 人
  • 问题浏览:3929
  • 最近回答:2008-12-09
  • X社区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