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金辉
作者郑金辉·2023-07-18 11:02
技术总监·某公司

谈谈架构的重要性和架构意识养成

字数 1728阅读 537评论 0赞 1

首先,明确一个问题,这里谈的架构指的是企业架构和IT架构,不是或者不只是软件架构。我们都是知道现阶段的企业IT规划大多遵循Togaf的理念,由企业战略出发,以需求管理为核心,在明晰业务架构的同时,进一步落实应用和数据架构,从而导出IT架构。那架构设计应该如何展开、如何落地,进而如何衡量架构的成效呢?这些问题是在做架构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回答和面对的问题。

一、架构是战略意图是实现,战略是架构的纲领和原则

自“十三五”开始,大中型行业客户都开始重视战略的制定和落地执行,顶层设计不再是设计完了放到柜顶,而是在真正在指导企业各项工作的落地。从各行业的最佳实践可以看出,企业战略和IT战略是指导IT活动的纲领,是指导架构落地的重要指导性原则。企业战略又是受政策和行业发展深刻影响的,所以架构规划从根本上还是要重视对战略、政策和行业发展态势的解读和响应,PEST方法不只是用写PPT的,更是指导架构设计的重要手段。

比如,数据是重要的生产要素,这一论断,不只是技术发展的趋势,也是重要的政策指引,也写进了很多企业的战略规划里面,我们在做架构规划的时候,必须重视对于数据域的规划,要重点体现数据治理的思路,要重点考虑服务能力的打造。

这一点无需多言大家都知道,但是我们往往会习惯性的先入为主的用技术思维去考虑架构实现,往往会忽略战略的指引。

二、架构是技术在企业落地的最佳路径,技术是架构在落地层面的支撑和实现手段

架构规划不等于技术规划,至少不完全是。作为一个成熟的企业,技术在企业IT环境落地的最佳路径就是通过架构,而不是通过产品和技术本身。架构也需要通过技术实现落地,良好的技术框架规划和技术实现,是避免架构空心化的根本手段。

当我们面对一个技术选型的时候,我们都会纠结,都不愿意承担技术决策带来的成本和风险。这个时候,单纯比较技术的优劣我们不妨用架构的视野去审视这个问题。比如,我们纠结于该选Pulsar还是Kafka的时候,我们可以回到架构视角,想一想这个组件在架构里面的位置、作用和初衷,也许就会豁然开朗。如果是打造多租户的消息服务,那Pulsar会更合适一点,因为Pulsar可以实现多租户,同时还支持无状态。技术本身没有绝对的优劣,关键看你的需求,以及由战略和需求决定的架构。唯技术论不可取,同理唯架构论也不会有市场。过犹不及,传统哲学里面的中庸之道值得好好思考。

三、架构是管理优化的途径,管理提升是架构成熟度的重要指标

架构是管理优化的途径,这一点很多人可能没想到或者不认同,但我想这个推动作用至少是间接的。 一个良好的架构是弹性、可持续、螺旋上升的 。我们从政策、行业发展以及企业战略上得出一个适合企业发展的IT架构,通过共建共用共享的原则建设企业能力平台,减少重复建设,提升新型能力的建设,新型能力在架构的支撑下,逐渐成为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同时,我们践行“数据是重要生产要素”这一原则,打造融合的数据服务能力,实现属于的集约化运营,实现数据的保值增值。

这些成效谁又能说不是管理提升呢?

四、架构成效立方体模型

我琢磨了一个架构成效模型,也许可以用衡量架构的成熟度和架构的成效。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认为架构的成效与三个因素有关系,“战略、管理和技术”,确切的说是战略的达成度、管理的支撑性以及技术的成熟度。

我们不妨可以这样表达, x轴是技术,代表技术的成熟度和在内部组织的落地程度;y轴是战略,代表架构所达成和实现战略意图的程度;z轴是管理,代表架构所支撑和实现的管理的提升程度。

在这样一个架构成效立方体里面,我们可以衡量自己在架构的成效,虽然没有准确量化,至少代表了某种定性的结论和趋势。

五、架构意识的养成

架构意识,是作为一个售前、一个解决方案经理以及一个IT架构师必须具备的素质,也是做架构设计的基础。

架构意识,取势是基础。必须养成跟踪趋势的习惯,紧密跟踪行业和技术发展的趋势。架构意识的核心是洞察,明晰战略、洞察需求,找到核心的架构依赖和痛点。架构意识的关键是对技术管理,技术很单纯,没有任何立场,也没有任何对错。项目、产品和平台出问题,不是技术的错,是技术在错误的时间和错误的场景,错误的嫁接了需求。在架构的视野里,技术应该场景化,应该跟需求产生聚合效应。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点赞。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1

添加新评论0 条评论

Ctrl+Enter 发表

作者其他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问题

相关资料

X社区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