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设备制造商 ras

中端存储产品中的分层存储技术应用

众所周知,一个卷中的数据往往有过热的地方,也有访问频次很低,较“冷”的数据,早先的自动分层存储无法感知一个数据卷中读写的热点,只能通过经验丰富的系统管理员,通过应用程序的性能表现判断这个卷的数据访问压力是大还是小,迁移的时候也只能一整个卷一起迁移,而且只能手动操作。这种非自动化、不够精细的分层存储方案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不但耗时耗力,也难免存在人为操作失误的风险。为了实现智能分层,各大厂商都推出了自己的存储技术,尤以IBM的EasyTier和EMC的Fast为代表。

      EasyTier作为IBM开发的存储技术,能够监视数据I/O模式,并对最活跃的子LUN数据块进行迁移(这部分数据被称之为extent),使得其能被写入到SSD固态硬盘中来达到最快的速度, 利用占总容量空间6%的固态存储即可提高200%的性能。并且EasyTier具有自学习模式,可以把最不经常用的数据逐渐迁移到第三层存储大容量硬盘上,使用Easy Tier功能本身并不收费,完全随机自带,用户只要使用SSD就能使用这一功能,而且由于整个配置过程完全自动,自动根据工作负载实时调整,用户不需要进行任何手动操作。

      实际上,IBM并不是业界第一家提出基于子卷甚至基于数据块的自动分层存储解决方案的厂商,之前EMC已经提出了FAST1.0和FAST2.0两个版本,FAST 1.0版本还只能移动整卷的数据,FAST 2.0就已经提供了子卷级的自动分层存储,可以说FAST也是以完全自动的分层存储性能优化为最终目的。

      不过EMC的FAST自动分层存储解决方案和IBM Easy Tier在具体实现上其实还有一些微妙的差别。EMC强调的是策略驱动,根据用户历史数据分析来手工制定热点数据的迁移策略,当然,系统内部也有内置的建议策略可供参考。IBM则完全通过系统的算法来自动实现优化。

      通过策略实现热点数据迁移的方式,需要以往的历史数据用于制定策略。并且实际应用环境中,数据的访问状况是实时变化的,往往不能够即时在策略中体现并随之调整。因此,基于系统内部算法的自动调整更加灵活,性能优化的效果也更好。大家都知道,系统内置的算法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自动分层存储的系统优化效果。IBM Easy Tier有一套完整的数学模型和算法。系统内部维护一张较为复杂的数据管理表,记录该位置上数据的访问频次、迁移策略等信息,同时,整个策略同时也有一些自我学习的过程,根据系统运行的历史积累一些数据,作为系统制定迁移策略的依据。

      通过系统算法来自动判别迁移数据,本身对系统的处理能力有极高的要求,要求强大的计算能力。以往像Easy Tier这样的技术只应用在DS8700等高端存储产品上,而从去年到现在,IBM一直力推的V7000,卖点之一就是首次在中端存储产品中应用了包含 Easy Tier等高端存储技术,以帮助用户在有限的投资情况下,得到最高的性能。

      其实对用户来讲,关心的永远不仅是技术本身,在可预见的未来,相信智能分层存储方案还将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甚至某一天,就成为存储系统的必备功能之一,而用户再也不必关心后台如何实现的智能分层,只需享受分层技术带来的存储高效就好。
参与0

0 同行回答

“答”则兼济天下,请您为题主分忧!

提问者

仙人掌
网络管理员 1
评论21

相关文章

问题状态

  • 发布时间:2011-06-24
  • 关注会员:0 人
  • 问题浏览:1612
  • X社区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