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ool
作者arcool·2020-10-16 19:07
Architect·前IBM中国

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信息系统基础架构的要求

字数 3746阅读 3961评论 0赞 2

看企业客户这些年,一直想写点儿什么,值此疫情趋缓,百业待兴之际,觉得更有必要总结一下我所了解的企业信息化的需求乃至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路径,期望作为和大家持续探讨的一个契机。因为这个话题也相对较广,我想也只能从不同方面分步展开,而且也只是部分经验之谈,正所谓仁者见仁[微笑]

记得大学时班主任跟我们聊过一句话,至今印象颇深,“科学技术和企业应用的结合,一种是推动,一种是拉动” 从工作这些年来看,逐渐体会到其中的含义,尤其是以IT为代表的科学技术,一方面是创新引领,即为推动,可能企业业务起初还没有某种需求,基于这种新的技术能够推动新的业务创造出新的需求,比如之前的互联网技术,现在的人工智能,5G等; 而同时,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行业业务也在不断发展,新的业务流程,新的行业标准,新的竞争格局往往要求科学技术或者信息系统去更为灵活、高效地适应新的要求。

比如某个行业出台了新的治理规范,那么就会拉动信息系统去升级调整以符合这个规范,某个企业采用了一项新的IT技术实现了当天就可以结合产能做好供应预测,那么同行业的其他企业也会争相上马。这方面即为业务拉动

如果说技术推动催生业务发展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意境,那么应用拉动技术需求则是各个行业里的“千帆竞渡,百舸争流”之景象,后者往往更为普遍,因为革命性的技术不常有,而各行业的日常经营和业务发展却是常态。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谈企业数字化转型之前要先做行业分析

行业分析可以说是自顶向下的高屋建瓴,可以看到需求、看看方向,能否有符合行业发展趋势的企业战略拉动信息系统的建设;而自底向上的技术分析也可以说是万丈高楼平地起,尤其是当未来的业务发展尚不明确时,先从基础平台做起、从通用架构做起、同时也可以发现创新型的技术,寻求突破推动企业前进,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所以,尽管IDC对数字化转型的定义是“利用数字化技术(例如云计算、大数据、移动、社交、人工智能、物联网、机器人、区块链等)和能力来驱动组织商业模式创新和商业生态系统重构的途径和方法。”但依然明确其目的是“实现企业业务的转型、创新、增长。”并且指出数字化转型应该从“领导力转型、全方位体验转型、信息转型、运营模式转型、工作资源转型”五大方面着手

( Source: IDC )

这分别涵盖了战略方向、用户规模化的支撑、信息和数据、业务运营、第三方合作和外包等方向,其实大部分转型的领域和企业所在行业的发展趋势,业务流程,企业内部员工和外部用户的管理相关,当然信息和数据也是重要一环,所以从本次讨论的主题—IT基础架构角度来讲,是行业发展的需求从业务到应用决定了IT基础架构的方向,虽然IT基础架构的选择和第三方平台的技术创新也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但业务仍然是核心。比如,上述五个方面从业务落实到应用就会有BI/BW等决策分析系统、CRM/电商系统、ERP/PLM/MDG生产运营/研发和主数据管理系统、SRM/SCM/HCM等供应链及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需求。当然,业务转型就绪之后或者业务转型实施的落地过程中需要以上述信息系统为载体,以数字化方式固化到企业实际运营环境中,同时,上述每类应用系统按其特点对基础架构提出要求。以下是一套企业应用架构的示例:

( Source: SAP )

以ERP为核心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其应用功能范围涵盖了一般企业的进销存及生产、财务等方面,对于以生产制造为主的企业会增加生产计划、产能管理、零配件供应管理等模块的比重,甚至建设独立的MES制造执行系统、专业的WMS库存管理等系统;对于以贸易和营销为主的企业会增加前端订单管理系统、物流配送等模块;而很多具备独立研发、生产、销售和品牌运营的企业会两方面应用系统并举,比如:高科技电子制造企业的ERP+MES+PLM;零售快销和时尚行业的ERP+POS+BW等等。

而这些数字化建设和应用系统都对IT基础架构平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向财务结算等批处理作业的高性能、面向产品销售旺季保障产线7x24小时不停运转的高可靠、面向海内外大规模用户交易的安全性和面向多种复合型应用大量部署的可管理性,这些除了首先要求承载上述业务应用系统的服务器具备相应的能力,还要求所连接的存储、网络、系统软件堆栈和售后服务体系也具备相应的能力。比如,服务器要具备足够的单机可扩展性即Scale-Up能力以满足当前和未来ERP核心数据库的容量和性能的要求;要具备足够高的CPU主频和缓存容量以满足ERP应用特定批处理作业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要求;要具备灵活的虚拟化能力以满足众多相关应用模块和系统的集中部署的需求;要具备足够可靠的内存以满足内存数据库快速进行生产运算及业务实时查询的需求;要具备足够高的内存带宽和IO带宽以满足大规模用户实时并发访问的需求;另外,和服务器相兼容的高性能企业级存储、冗余的更高带宽的网络设备也必不可少。而上述最重要的—“可靠性仍然是核心业务系统的关键之一”,大型企业关键业务系统宕机1小时的损失通常会超过核心基础架构平台的购置成本。

上述统计还不包括由于关键业务系统宕机所影响的关联系统所造成的损失,比如核心ERP系统的停止运行,会导致CRM系统的销售订单下达受阻、SCM系统的生产计划上传/物料供应需求分派延期、BW系统分析数据源无法更新,等等;而MES系统如果停止运行则意味着整个生产都无法进行,甚至已进入流水线的半成品也可能全部报废,其经济损失和修复成本都是巨大的。

而从信息系统总体而言,这些系统都是商业交易型系统,后台以关系型数据库为基础,按照Gartner基于IT双模式的系统分级标准,应该属于Systems of Record,通常要求数据的强一致性

( Source: Gartner )

关于该模式的说明如图所示:模式1一般指明确的需要持续运营的核心系统,稳定性和可靠的性能最为重要,维护核心系统是组织生存的关键。 而模式2一般是面向相对不确定的需求,该类系统需要探索和实验性地解决问题,追求将商业理念转化为应用来追求创新和发现。这两种模式所对应的系统各有侧重,模式1以SOR记录级系统为主(以传统的ERP、CRM、PLM等应用系统为代表),模式2以SOI创新型系统为主(比如企业的大数据系统、移动互联应用),还有SOD差异化系统作为衔接前端数字化创新系统和后端信息化运营平台的桥梁(比如业务中间件),这种双模式架构目前在大多数企业中是存在的并且会越来越多。形象地看:模式1稳重传统、模式2 灵活多变;

而从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来看,尤其是以制造和零售为代表的实体行业,模式1所对应的系统仍占大部分,那么就需要按其系统特点去选择和设计系统基础架构,选择高性能、稳定、安全和易于运维管理的企业级支撑平台,这种投入也是长期的,其性价比也需要在较长使用周期中去衡量;从物理上这类系统也更适合部署在企业内部的数据中心或者在比较大的运营商长期租用的数据中心内,由于各系统负载较高,峰值周期相对固定,部署方式上以物理分区或者私有云方式部署为佳。即使基于云架构部署,IDC的分析也指出企业云化部署不仅只有公有云一种模式,很多企业是私有云和公有云并存,以对应上述稳态和敏态两种模式的应用

而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模式2所对应的系统也会逐渐增加,从大数据到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的应用,都是企业从内部信息系统的使用和结构化数据的积累转向外部社交媒体、消费者行为分析、行业趋势动态信息等非结构化数据的分析所进行的探索和尝试,而这些整合了外部信息的更广泛的分析又会给企业内部系统带来更多的反馈和优化提升,企业就可以逐步发展起来相对固定的模式2的一些系统比如传统制造业的电商系统、高科技制造业的人工智能质量检测系统、零售业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产品溯源系统、以及家电企业的智能家居物联网系统等等。而这些敏态系统面对的数据更为广泛,非企业交易型核心系统所要求的强一致性,因此更适合采用开源架构和分布式部署方式,但由于还有一些企业内部敏感数据,也并非都适合部署在公有云平台,后台的开源数据库集群、分布式存储其实也是适合企业自建;而前端的面向客户、供应商的创新型敏态应用的确可以更广泛和快捷地部署在公有云平台,通过租用共享方式运营。

下图是IBM咨询机构对企业以平台为中心的商业模式的架构说明,我们可以看到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从内向外的深化认知和由外向内的数字化重塑的双向数据流动,真正促进了企业商业平台的稳定和发展,也真正反映了企业IT系统两种模式的相辅相成。而这其中,只需要采用适合不同类型业务需求的应用系统,再采用适合不同应用系统所产生的数据的基础架构就可以了。

( Source: IBM )

管理学领域我们听说过久负盛名的波士顿矩阵,而作为战略管理咨询领域先驱的波士顿咨询公司,近期也推出了企业数字化平台参考架构DDP。我想,通过此图能够看到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需求(促进数据共享和创造)、结构优化(新旧系统解耦和共生)和升级路径(接口集成/渐进式扩展),进而能自上而下地理解和回答:什么样的信息系统基础架构能够更好地承载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需求。

此致,敬礼!

Mercy Guo
Inpsur Power Systems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点赞。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2

添加新评论0 条评论

Ctrl+Enter 发表

作者其他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问题

相关资料

X社区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