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liuchun
作者ibmliuchun·2015-09-24 17:45
技术总监·IBM

构建新型的存储/数据环境

字数 2445阅读 2240评论 0赞 0

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应用方兴未艾的今天,数据的增长幅度已经远超仅仅数年前哪怕是存储专业人士的想像力。IT系统更多的从过往静态的以处理为核心的模式转到动态的以数据为核心的新模式。海量数据所蕴含的巨大价值促使整个IT架构为之倾倒,甚至已经有互联网+的风云人物提出了传统的IT将为全新的DT所颠覆。

面对时代的如此巨变,存储人应该从平面的、以指标为基础的环境中走出来,更为关注架构、功能、以及全新的数据生态环境。从数据价值出发,通过在数据控制、数据效率、数据敏捷等方面的考量,构建新型的存储/数据环境。

世界是多维的

今年,《星际穿越》与《三体》着实震撼了一把。其中空间维度的内容,估计很多人都是耳熟能详。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IT架构的维度呢?

QQ截图20151012102149.jpg

传统的架构(应用/中间件、服务器、存储)是层层逐级关联在一起的,是一个二维的平面。这种考量下,基于容量性能等基本生存需求的各种条条框框的所谓硬件指标自然成为重要的系统构建依据。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视角,就会发现层次之间不仅仅是应用/中间件到服务器,再到存储,而是各个层次之间都在互动应用实现业务逻辑,服务器提供计算能力,而存储提供数据业务逻辑与数据结合来支撑业务,但在IT环境中,它们需要在服务器提供的计算能力下才能完成其工作

由此,原本的相对独立的各个层级就改变为系统环境中互相支撑,紧密配合的有机整体。而在这些不同层级的互动下,作为数据的基本载体的存储环境的建设早已不是几条简单的硬件指标所能覆盖,自然需要有全新的考量维度。例如 数据调度,以及按照业务需求而变化的能力(数据调度与应用/业务调度之间的紧密配合) 数据的控制、管理与安全数据访问,数据效率以及数据存储效率,数据价值与存储环境的选择。

存储与新业务

应用/中间件、服务器、存储的架构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为IT系统建设提供了指引和支撑。随着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应用等新业务的发展,IT人一直在不断地思考、改进系统架构。

ž  云计算

系统以实现、支撑业务为目标,合理分配资源。

所以在云计算环境中,我们不应该提到需要多少块15000转的盘,需要多少 cache 这样的物理指标,而是我们需要存储的数据量、需要什么样的数据访问速度,需要的高可用要求,监控、备份的策略如何,等等这样的功能指标。否则,云计算的合理利用资源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因为全是物理指标要求。

ž  大数据

大数据环境下,在线压缩等功能一定会有发挥的舞台。如果都是直接物理盘存储,会提升投资压力。同时,业务的变化,数据来源的调整等等,都使得大数据环境下的存储系统需要与应用调度有更为紧密的配合。

ž 移动应用

移动应用在移动设备端一定是尽可能简化。但是其用户量、使用情况的变化幅度相对传统交易系统则是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这也就更要求有一个更为弹性灵活的存储环境来支撑移动应用。例如,微信上分享的图片、视频是一个巨大的存储压力,但是这些数据的使用则会是一个宽幅振荡。初始时,访问很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步降低。

存储系统进化:从存储到数据

这些新业务的发展,也极大的带动了IT 系统的进化。软件定义计算、软件定义网络、软件定义环境等等全新的系统架构颠覆了传统简单的所谓”硬件”架构。从存储环境的角度来讲,秉承SDE思想的软件定义存储已成为存储系统架构最具吸引力的愿景:

ž走出传统以硬件平台为核心的单纯关心容量性能等基本指标的”硬”存储环境,结合软件定义的架构思路更多关注以数据为核心的数据的控制、访问和数据调度,使得传统SOR负载和新兴SOE/SOI负载都可以更为高效、灵活的访问其需要的数据。

ž硬件平台已经不是简单的设备层面的概念,而是更为灵活宽泛的支撑架构,通过包括专有硬件平台、开放硬件、直至云平台,涵盖包括闪存、磁盘、磁带各种存储技术,最终以混合云的方式提供数据载体平台。而所谓的”混合”已不只是简单的存储介质技术的混合,更是平台架构的混合,最终实现数据在混合云的空间内实现跨技术,跨平台的自由流动。

数据访问和数据控制更多的依托软件定义的思路提升数据的效率和价值。软件定义存储赋予了传统硬件平台前所未有的灵活性,使得机械死板的单纯硬件存储环境具备全新的活力,各种层级的服务水准依托于软件定义存储架构之上真正满足云计算的开放、弹性、敏捷的需求.

同时,应用和数据的关联也将更为紧密,围绕数据为核心的应用调度模式更为紧密的结合应用逻辑到数据分布,使得数据更为有效地发挥其价值和效率。尤其在新兴的分布式应用环境下,已经很难如传统架构般将计算存储截然分开,构建从应用到计算到数据三位一体, 浑然天成的应用生态系统才是王道。诸多大数据的应用解决方案无一不立足于此。

QQ截图20151012102221.jpg

新思维、新视角

基于之前对于维度、新业务、存储系统进化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到存储系统的架构规划需要新的思维和新的视角。需要走出传统二维和单纯硬件架构的框框,从业务角度审视数据的需求, 植根于数据价值、数据效率、数据经济等为基础,结合云计算来构建基于数据驱动的基础架构。

所以,对于存储的话题来讲,软件定义存储已经并且正在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IT人要放宽既有的视界,迎接新的互连网+时代的挑战,将眼光从传统的”硬”更多的转向”软”,实现架构思路的互联网+转型。

附录

- 内存、内置盘、外存

简单的谈一下这三个名词。

从计算机原理来看,这些都是存储系统的范畴。就如同说科学本事一体,分为不同学科是应为人的学习、认知能力受到时间、空间等不同维度的限制。存储人在构建系统时,不要被这些名词所限制,而是应该根据需要,根据功能、价值等不同层面的考虑,来搭建适合的存储环境。

而技术的发展,也使得这些不同名词所代表含义的差距在缩小。CAPI技术已经可以使得内存、外存可以在一个寻址空间。而某天机箱的限制被打破(在无线网络、无线充电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本人相信这一天并不像想象中那么遥远),则内存、内置盘、外存的差别将逐渐被遗忘。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点赞。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0

添加新评论0 条评论

Ctrl+Enter 发表

作者其他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问题

相关资料

X社区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