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esword
作者icesword·2012-01-31 15:17
数据库架构师·inspur

某信息系统数据整合平台架构设计

字数 1406阅读 3973评论 0赞 0

信息系统数据中心通过基于数据库技术的信息整合,可以将各种采集到的信息、交易等独立生成的数据同步到数据中心,进行深层次的数据加工,进而将加工后的规范数据提交到共享数据服务层,作为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的基本数据源。经过加工后的数据,一般来说,既可以服务于某个业务系统,又可服务于其它相关的业务系统,还可供数据分析之用。这种业务系统间的互动、数据的分配等都会提出数据的迁移、数据交换和数据同步的要求,其中,有些信息还要通过门户系统对外进行发布,进行不同网络间的信息交换,因而,信息集成技术具有极高的使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数据整合服务平台架构如下图所示:

数据资源整合加工体系由数据存储、数据采集、数据加载、数据维护等基础组件,以及数据抽取、挖掘、加工、转换等工具集组成。

数据库管理系统必须能够满足系统可靠性、系统开放性、系统可管理性、系统安全性、系统扩展性、技术先进性、易操作性,支持分区操作。要求该数据库必须能够满足大数据量的在线事务处理(OLTP)环境、联机分析型数据仓库以及要求苛刻的业务系统的需求。对于共享平台,必须保证7*24小时无断点运行,因此,数据的存储与管理系统必须支持高可用性的集群技术,自动实现并行处理及均分负载。此外,可以考虑到异地容灾备份策略,防止诸如火灾、地震等意外事故。

数据存储系统将以基础数据库、地理基础信息数据库、分门别类的业务数据库、空间数据库、文献库等多种形式,采用物理上适度分布的存储机制进行安全可靠、性能稳定、可管理的存储。经过规范化、标准化、归一化处理的数据将归类到共享数据库中,作为应用系统的数据源;经过加工后的数据集市、数据模型将供数据分析、决策支持共享;元数据、数据目录等将作为数据共享平台的数据支撑;文档数据将作为数据分析的关联参考数据源。根据数据的类别,在数据中心将建立共享数据库、元数据库、文献共享库、信息资源目录数据库等。

数据采集系统将根据业务特点与数据来源,分别采取不同的采集方式,包括:经由内网向下属机构直接采集与传输;经由外网向社会及相关机构采集与传输;经由业务部门的分散数据库或中心加载;现有及历史数据的批量导入等。采集系统的特点应具备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

数据资源整合与加工分为三个层面:数据逻辑结构层、数据内容管理层、数据运行维护层,相关的三个层面的工作应紧密配合。在数据逻辑结构层面,由数据库管理员管理数据模型(数据逻辑结构),保证数据结构的合理性、一致性、可扩展性;在数据内容管理层面,由数据库管理员管理、维护数据库结构(元数据)及内容(数据),优化数据应用效率,数据库级备份;在数据运行维护层面,由系统管理员管理、维护数据库运行平台,保证其可用性,操作系统及硬件级备份。

数据的维护与管理分为用户管理、数据库管理、元数据库管理、非结构化数据库的管理等。由于共享数据库中包括不同密级的信息和不同类型的操作,需要对用户进行分类,授予不同的访问权限。授权的对象包括表、视图、序列、过程、函数、包、快照或者这些对象的同义词等。用户的管理包括用户的增加、修改、删除、变更、分组等。可授予的权限包括全部权限、改变权限、删除、执行、索引、插入、引用、选取和更新等。这些管理应与用户登录管理、应用访问控制等系统综合考虑。通过数据库维护软件,实现平台上集中存储的各个数据库的日常管理、维护和备份恢复等功能。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点赞。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0

添加新评论0 条评论

Ctrl+Enter 发表

作者其他文章

相关问题

相关资料

X社区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