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xuechao
作者zhanxuechao·2022-10-26 14:16
咨询专家·数字研究院

企业规模、业务类型与云平台的选择

字数 3807阅读 2653评论 0赞 3

云平台的选型、设计、建设及迁移等与企业其自身的发展规模、业务类型、技术实力以及系统架构等密切相关,科学合理的选型、设计是企业实施云平台关键的第一步。从经验上来看,大致有如下的建议:

对于传统的小型企业( 100 人以下、业务比较单一、信息系统数量少、使用率低),可能只需要 1-2 台物理机即可承担其信息系统的企业,完全不需要数据中心机房和专业的供电设施保障,这类企业可按照既有模式部署使用即可,最多在物理部署的基础上增加虚拟化,提高一点资源利用和高可用。但是随着公有云及 SaaS 服务的快速发展,建议这类企业的管理人员多使用敏捷的云服务代替传统的服务,如钉钉办公、腾讯视频会议、云 ERP 、 Salesforce 等,简便快捷、功能全面,关键是改动成本和投入成本较低。

中小型企业特别是互联网企业多适合选择公有云来承载其自身的系统及数据,成本较低、简单高效,且暂不需要专业的运维人员。另外该类企业多处于业务发展的快速增长和业务方向的快速转变时期,其系统的更新迭代非常快,采用公有云服务,可以让企业 IT 有更多的研发精力以及公有云的借力(借的力有计算存储弹性资源、高效快速的网络资源、组件化的系统架构如消息队列和日志服务等、运维支持保障等)来支撑业务的快速发展和快速转变。这类企业 IT 的主要任务是支持和验证业务方向及实践的及时准确性,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可能不是第一要务。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欠下较多的“技术债”,这需要在前期的系统架构和数据库架构的时候,适当的进行技术前瞻(系统架构分层、前后端分离、动静分离、微服务拆分及数据库拆分、公共基础服务的中台积淀、架构简洁、系统进一步解耦等),尽量降低还债的成本和压力。

中大型企业或集团型企业其自身业务系统多比较固定、业务发展速度及方向也大多进入到稳定期,这类企业可能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沉淀了比较多的信息系统、物理设备甚至是数据中心机房等。这类企业的 IT 建设和发展多以保障系统的稳定和安全为主,从系统分类上来说,大致可以分为:核心生产类系统(负责产生产品或是产生效益)、市场营销类系统(负责销售产品推销服务)、办公业务类系统以及其他类系统。其中市场营销类系统多面向公共用户,具备互联网系统属性,适合借助公有云的弹性扩展、 CDN 多节点异地快速访问、云安全等来应对大流量、高并发的业务场景;核心生产类系统以稳定可用为主,适合私有云环境部署,为核心系统运行提供稳定的、便捷的基础环境;办公业务类系统多面向企业内部人员,且随着移动办公的快速发展,适合公有云部署或是 SaaS 服务的选择,本地部署加外网访问的方式也可,但是安全性有待提升;其他类系统如安防门禁、录音电话、运维管理平台等,多属于内部应用,建议私有云单独划分区域进行部署。集团性企业,分支机构、分子公司较多的情况,特别适合混合多云的架构,通过混合多云平台整合全集团的 IT 资源及能力,将 IT 部门逐渐转变为运营部门,进一步提升 IT 部在集团板块中价值。

图:云平台类别与不同系统关系

根据云平台的类别及业务系统的关联关系,选取 4 个比较典型的真实案例进行进一步的说明企业云平台建设情况:

● 某制造业

该企业主要以生产汽车车桥、零部件、专用车制造为主,公司主要业务系统有: MES 制造管理系统、 WMS 物流仓储系统、 CRM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由于偏家族企业的关系,财务系统和人事系统较为独立,有专门的供应商提供支持和服务不对信息部开放,办公方面使用钉钉办公。 10 台左右的物理机放置在非专业机房(临时仓库、普通用电、家用空调)中,全国 5 个分基地通过 vpn 连接使用总部系统,较为卡顿。由于系统稳定性不高(系统运行正常率为 99.3% ),核心系统问题频发,根据统计测算, MES 和 WMS 宕机一小时各损失资金约 50 万元和 35 万元,由于分基地使用系统卡顿,工作效率降低,单位时间内生产效益较总部低 10 万元。

经分析,首先需要解决企业两大问题,一个是系统稳定性的问题,另一个是各分基地访问系统的网络性能问题。按照云平台架构思路来看,该企业典型的适合私有云或是超融合的架构,或是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可以采用物理服务器虚拟化,构建信息系统和数据库的高可用架构降低系统单点故障。对于机房的问题,可以通过云灾备的方式解决,结合公有云的网络专线资源,构筑企业云网,既解决分基地访问慢的问题,又实现云上云下互为备份,规避机房的灾难性故障问题。

经过改造,年投入约在 30 万元左右,有效地解决了企业关键棘手问题,并且真实的实用了一次云下机房停电故障, 10 分钟内拉起云上系统为各基地提供系统服务的实战经历,一次故障经历挽回的损失足矣让几年的建设投入变的非常值得。

● 某电商初创企业

该企业为某大型家电集团的小微企业,主要负责建设集团线上 B2B 和 B2C 业务,早期由于 2B 还是 2C 业务方向不定,电商平台的开发迭代非常快、新老系统并行也很普遍。创业半年,服务器的需求量已经从一开始的 39 台快速的扩张至 113 台,但是系统的用户量、访问量以及并发量并未出现如服务器数量般持续快速增长,网站 PV 、 UV 等经过 1 个月的猛涨期之后,逐渐趋于稳定。早期主要租赁 IDC 机房和自采购服务器,服务器激增时,走过多次紧急采购、紧急上架,但耗时仍以天为单位,为此系统出现卡顿、响应缓慢的情况持续时间超过 2 个周,用户体验较差, 2C 的客户最终几乎流失。一年后,经过试水,公司决定只专注于 2B 业务,砍掉 2C 的业务,随之技术架构相应调整。经评估, 17 台物理机可以较为宽裕的支撑集团企业的 2B 业务,多余的服务器进行折旧抵现,用于继续支付 IDC 的租赁费用。受限于 IDC 区域影响, 2B 用户在全国部分区域访问缓慢,国外 2B 用户访问极其缓慢,当时有延迟时长估量。

随着集团与某云厂商战略合作的签订,集团内实施混合云部署的策略,结合该企业的业务熟悉,该企业将系统、数据库等都迁移至公有云上,使用云数据库、云主机、 CDN 、云安全以及云网络(集团专线交互),经过云改造,承载该企业的 2B 平台在云平台一年的花销大致在 60 万左右,较 IDC 租赁和运维的费用大大降低,同时国内外用户访问速度明显提升。但该企业后来出现过一次因为公有云故障导致业务停顿的一级事故,停机时间 3 小时左右,业务营业额损失在 760 万元左右(上云之后, IDC 的业务未做备份保留,故云故障之后,只能等待和安抚客户),因为 2B 业务,对客户影响较大,目前正改造为多云支持的架构,避免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情况。

● 某集团型民航企业

该企业为面向国内、日韩及东南亚的区域性航空公司,作为民航交通类企业,其业务系统大致可以分为几大类:运行业务类系统,主要负责航班运行控制管理、人员资质管理、飞机维修管理、人员排班管理等核心重要系统;市场营销类系统,主要包括官网售票系统、呼叫中心系统、 OTA 系统、旅客服务系统等围绕售票和旅客产生收益类系统;办公自动化类系统,包括 OA 、财务系统、人力系统、考试系统等。几大类系统中,运行业务类系统稳定性和安全要求最高,行业惯例多内网部署,符合私有云的使用场景;市场营销类系统面向旅客和互联网公众,且需要支持海外访问,符合公有云的使用场景;同时生产运行和市场营销又联系比较密切,生产运行类系统要是根据旅客和行李的数量计算飞机载重和航油配备,市场营销类系统有依赖航班承载旅客,二者联系较为密切;办公自动化类系统主要承载公司全员的办公,因为分基地以及地服、机务人员分部各个机场,所以对移动办公要求较多。同时该企业拥有几家分子公司、分支结构及集团关联板块企业,各自也有一部分数量的系统和数据。

经过分析,结合集团公司的战略规划和业务情况,决定规划设计集团企业的混合多云平台:私有云承载公司核心运行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公有云承载市场营销类系统和移动办公系统,鉴于公有云的持续稳定性和国际业务的需求,计划建设 2 朵公有云与本地 1 朵私有云互通。私有云的选择以稳定、安全为主,同时适当的考虑信创要求,整合多家兄弟单位和分子公司的数据中心组合多数据中心架构,规避单数据中心的故障。通过多云管理平台 CMP&MSP 整合各类资源池,并且对集团内兄弟企业和分支架构提供 IT 租赁服务,大致架构如下:

目前该混合多云架构正在实施建设中,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比较多的问题,一是成本核算的问题,因为前期的投入较大,且与其他单位整合、租赁方面存在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投入产出计算较为复杂且准确度低;二是网络架构方面的复杂性,特别是多活数据中心和多云的对接方面,存在比较大的难度,前期对网络架构缺乏重视,后期对接时,问题较多;三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理顺的 IT 运维和运营的流程,落地推进阻力较大;四是最头疼的问题,即负责混合多云实施的组织支持力度较弱,缺乏管理层的大力支持。对于这几个问题目前正在着力完善问题一的数据支持为公司战略支持提供依据,提升该项目和组织的战略地位,赢取集团公司一把手的直接推动和督办,统一公司高管和兄弟单位高管的意识和认识。道路还是比较长,但可以预见的是系统稳定和性能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IT 逐渐有营收进来、人力成本出现了降低等。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点赞。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3

添加新评论0 条评论

Ctrl+Enter 发表

作者其他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问题

相关资料

X社区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