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云
作者象云2015-06-26 10:55
总裁助理/总经理助理, 象云

6月24日金融业私有云投资规划线上研讨会-象云总结

字数 3998阅读 1820评论 2赞 4

1) 企业如何决策部署云的必要性?

谈到云,都会想到其轻飘飘难以落地,那么企业如何决策部署云的必要性?另外对于传统行业,如何在保护好现有投资的情况下,做好云的规划?如何制定切实可行的私有云-混合云-公有云的路线图?


象云观点: 首先云计算是大趋势,相信这点大家都是认同的。但是金融行业有其特殊性,金融业务对于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可用性有着极高的要求, 这一点不但对于云服务商的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对数据中心的可靠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对于金融用户来说,虽然传统架构需要变革, 但是至少这个架构运行了20年, 3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虽然在弹性扩展方面和快速部署方面存在不足, 但是在稳定性和运维经验上已经得到了验证, 因此金融行业用户确实需要一分为二的开这个问题, 云计算需不需要一定需要, 但是一定是一个总体规划, 分步实施的思路:把最需要云计算,或者说跟云计算特性更加贴合的业务, 尤其是一些的新的互联网型的业务(比如理财,比如互联网金融产品),或者一些ToC的业务(网银)逐步迁移至云端, 积累云平台的运营和运维经验; 在云平台逐步稳定,运营经验成熟之后,在逐步把更多的业务系统迁移到云端。

总而言之,云计算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命题, 它只是一个工具,我们要做的是如何利用好这个工具,服务于我们的业务。



2) 在云平台建设过程中,如何有效的利旧?
企业在创建私有平台时,更多的都是采购新的高配设备,将业务系统迁移到新的云平台上后,旧的设备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方面有没有好的建议?能够最大化设备的利用率。

象云观点:  
通常来说, 云平台对于硬件没有硬性的要求, 重新采购标准化的好处在于避免一些不兼容性的问题。

通常利旧可以从两方面考虑:
1) 对于支持虚拟化的服务器, 可以采用增加服务器配件(CPU、内存、硬盘)的方式, 纳管到云平台
2) 还有一种方式, 就是虚实结合, 一些不能虚拟化的硬件, 可以采用虚实集合的方式, 通过虚拟网络和物理网络打通, 纳入云平台



3)云平台实施过程中,网络应该有什么样的变化?
SDN,open-vswitch,openflow这些概念很多。云平台也使用了这类技术,也兼容了传统的vlan和vxlan等网络模式。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讲,什么样的网络模式更适合?或者,可否根据某个架构模型,讲解下云中的网络模式?实施云平台落地的过程中,传统的机房网络架构,是否需要同时向云的网络迁移或者合并?

象云观点: SDN等技术更多是在公有云环境下的一个需求, 对于企业私有云没有必要把网络架构搞得那么复杂,除非有现实的需求,SDN本身也是一个重投入, 技术门槛高的事情, 即使要做, 也建议引入专业的SDN服务商或者云服务商。


4)对物理设备的管理是否应纳入云平台?
对物理设备(服务器、存储、网络)的管理是否应纳入云平台?

象云观点: 首先答案是肯定的, 服务器、存储、网络一定需要纳管到云平台, 这里的问题在于,云计算推崇的是标准化, 而传统的企业数据中心,为了避免厂商绑定, 通常服务器、存储、网络设备来自于不同厂家,这些设备采用的标准和协议不尽相同,尤其是网络和存储设备,这确实是一个现实的问题。 要依赖于云平台纳管着所有的设备,是不现实的, 为之而付出的努力可能远远大于利旧带来的收益。


5) 现有运维工具和软件在云平台上线后怎么定位?
现有运维工具和软件在云平台上线后怎么定位?

象云观点: 云平台需要整合运维管理以及自动化运维的工具, 一个没有完善运维管理的云平台本身就是不合格的。 而传统的运维管理的工具和手段也可以作为云平台运维的辅助,可能需要有一个融合和过渡的过程。


6)所谓的私有云弹性架构如何理解?
所谓的私有云弹性架构如何理解?弹性是指底层的物理设备可随意替换?那虚拟化软件和云平台管理软件是不是就无法做到弹性了?

象云观点: 通常理解为两种:
- 对于业务方弹性
- 对基础资源(平台)的弹性

对业务方弹性指的是,从业务的角度,随意扩大业务规模而不需要变更业务代码逻辑;平台方弹性,是指随着平台上业务量的增大,可以随意扩容


硬件品牌的可替代性是云平台的特性之一, 云平台基于的是标准化的硬件, 不依赖于品牌; 置于软件,如果说是虚拟化层,理论上是可替代的, 比如Openstack,底层就支持Hyper-V,KVM,VMWare等多种虚拟化平台,但实际是一旦云平台搭建完成,替代虚拟化层的成本很高,而且虚拟化层,不管是哪家的技术都已经比较完善, 在我们看来没有替换的必要性。


7)现有资源申请流程,如何向云计算资源服务方式演进?

象云观点: 传统的资源申请流程更像是计划经济, 而云平台的资源申请更像是市场经济。通常可以采用几种模式:

1) 一种是审批流程模式,在云平台上建立资源申请审批流程, 接近于传统的模式 (计划经济,不推荐, 违背了云平台上资源随需使用,秒级响应的宗旨)
2) 配额模式,就是分配给部门或者用户一定的配额, 配额内无需审批,超过配额,需要提起配额申请审批, 如果资源使用率不达标,不予批准(半计划经济、可作为过渡)
3)随需申请, 采用部门计费和结算的模式, 同时监控资源的使用状况 (市场经济)



8)未采用虚拟化的物理架构如何深入云中?
有些业务要求苛刻的性能,因此后端的硬件设备仍然是物理配置未采用虚拟化,那么对于这些系统如何融入到云中?

象云观点: 不清楚楼主是否是想说有一些应用必须使用到一些物理设备,无法虚拟化, 比如支付系统里用到的加密机等物理设备? 

如果是这种场景,可以采用虚实结合的方式, 就是说把需要弹性扩展的应用部分放在云端,对于无法虚拟化的物理设备,可以采用SDN网络技术,把虚拟网络和物理网络打通, 形成一个虚实集合的环境。 既可以享受云计算的便利和弹性, 同时兼容不可虚拟化的硬件设备或者利旧。



9)如何评估云环境下基础资源的使用情况
在纯物理环境中,我们通常只需关注系统的CPU、内存使用率,IO的繁忙程度,通过设定阈值,用于监控和评估。在云环境管理中,这些标准如何制定?有没有好的经验分享?

象云观点: 在云环境中,首先云计算将资源进行池化的管理,我们可以监控到整个资源池的使用状况,相比于物理环境下对单台服务器资源情况的监控,云计算把资源池化,不仅可以最大化的共享资源, 提高整个资源池的利用率, 我们同样可以通过监控和阀值设定来了解整个资源池的使用情况。 同时,我们也可以用传统的方式对虚拟主机的资源使用率进行监控来达到最大化的资源使用率。 应该说云环境下资源的使用情况的监控更加系统,且能够最大化资源的使用率。 至于标准和阀值的设定,是根据具体应用对于服务器的需求进行设定的, 需要有一个调教的过程。

是这样的, 在云计算的理念, 我们把资源进行池化, 其中CPU的复用率是很高的, 通常可以达到接近10倍左右; 而内存的复用率却很低, 尤其是以低配为主的虚拟主机环境下, 基本上也就能够达到2~3倍左右。 通常在构建云平台的时候, 服务器的配置是需要按照一定的比例来优化配置的,并不是满配就最好, 否则就会出现CPU和内存的资源使用不均衡。 使用光纤存储, 并不是说不存在IO瓶颈, 其实还是取决于您的具体应用。


10) 如何权衡这个矛盾?
公有云最能体现规模效应,大量客户共享庞大的资源池,成本优势能充分体现,所以某些客户临时需要大量资源时了很方便动态弹性扩展,但是私有云说白了还是专用的,规模不可能太大。如何权衡这个矛盾?


象云观点: 这种情况比较适合混合云的模式,可以把关键业务或非弹性业务部署在私有云上, 把非关键应用或高弹性扩展的业务放在公有云上, 通过网络打通, 形成混合云的架构。


11) 云平台是统一纳管power平台和x86平台,还是分别建设?
我也是金融行业的,今天有两个问题:
1、云平台是统一纳管power平台和x86平台,还是分别建设?
2、云平台建设的步骤一般都是先新建一个平台,然后在纳管现有的环境。那么在纳管现有环境的过程中会不会有什么问题?

象云观点: 既然叫做云平台, 当然是统一管理, 这也正是云计算的核心优势之一, 只有实现统一管理, 才能够整个数据中心统一协调分配,资源统筹管理, 最大化资源的使用效率。 象云本身就是国内首家基于Power和x86双架构的公有云平台。关于纳管现有环境, 一定需要有一个过程(主要是复杂的硬件环境的兼容性的问题), 以及应用迁移的问题。




12) 在安全的前提下,谈如何最大限度减少相关成本?
私有云相对于公有云安全性相对高一些,可以减少一定的安全成本,安全来说,在企业才是最重要的,在这之外,我觉得才会考虑在云计算的使用和维护阶段成本,以及如何最大限度减少相关成本?


象云观点: 除了私有云、公有云,其实还有托管私有云, 其实私有云和托管私有云的唯一的区别在于云是部署在企业的数据中心, 还是IDC的数据中心, 从安全性的角度考虑, 托管私有云也提供定制化的数据中心解决方案, 提供单独的门禁和安防体系,能够保障足够的安全性, 同时数据中心的基础设施的SLA服务等级和专业运维能力也是降低后期私有云运维成本的很重要的因素,有的云服务商也会提供托管云运维的服务, 大大降低企业使用云的成本。



13) 现在市面上的私有云产品都是如何计费的?
请教已经在使用现成商业套件的银行,现在市面上的私有云产品都是如何计费的?比如按照管理的主机数量、cpu数量、存储容量等等。我们企业选择按哪种方式计费的性价比最高?这套环境的后期维护费用大概会有多少?


象云观点:私有云的计费模式比较多样化, 比较主流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 按照服务器节点数量计费 + 后期服务费用
2) 按照CPU的核心数计费 + 后期服务费用
3) 整体按照项目打包计费的方式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点赞。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4

添加新评论2 条评论

wuwenpinwuwenpin软件开发工程师, 南京
2017-12-17 21:54
经验之谈
sjsy57sjsy57系统架构师, proven
2017-11-21 14:21
总结的挺好的
Ctrl+Enter 发表

作者其他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问题

相关资料

X社区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