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风
作者落风·2016-11-15 14:14
技术经理·某大型保险集团

如何才能让企业存储变得更简单更便捷

字数 4303阅读 5258评论 0赞 3

数据中心面临的挑战

近两年云计算炙手可热,很多IT项目都希望迈上云端。曾几何时,我们做IT系统建设的烟囱式思路变得“落伍”了。系统设备不断增加,IT成本不断上升,资源利用率低下成为诟病。

资源运维管理水平与业务发展的节奏严重不匹配,成为公司业务快速增长和跨越式发展的绊脚石。

IT如何能够体现业务价值?如何衡量IT的服务成本和服务水平?以及如何提升流程的自动化等方面都或多或少的存在问题;系统可用性要求越来越高,允许的维护、变更计划窗口却越来越少,业务创新需要快速上线投产都是对数据中心的挑战。

在新的科技趋势下,企业内部的IT运维和基础架构管理也被推到了虚拟化和云计算的风口浪尖。传统的设备管运维摇身一变成了资源池管理,很高大上的样子。

那么我们对资源的预期又是什么呢?性能、价格、效率每一样都很重要,但是运维成本其实也是个很重要的因素,这部分成本相对隐性,往往被忽略。但是在今天回往从前,我们认为一个简单,易用,灵活的产品在运维时所释放产能是相当大的。

让存储更简单更便捷

让存储更简单更便捷这个口号看上去更像是广告词,但它真实地反映了管理者和消费者对于资源的需求。

保险,作为一种特殊的金融产品,跟存储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复杂的产品设计,专业术语等。如何让消费者通过简单、轻松的消费获取保险服务?泰康人寿之前就提出了让保险更实惠更便捷的理念。如今把这个理念落到存储资源管理上,一样适用。记得当年网格计算盛行的时候,我们就梦想IT资源(包括存储资源)能够像电力一样即插即用,随需取用。可是很多年过去了,大多数企业的现状又如何呢?

早年间的存储设备相对于小型机依然是个看上去没有太多技术含量的数据中心组件,企业不得不处于走自己的路,让他们说去吧的尴尬境地。但随着虚拟化的发展,云计算时代的到来,存储越来越受到重视,开始成为数据中心的基石。所谓成也存储,败也存储。我想这个观点现在应该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比如在一个传统存储架构的VDI项目中,如果没有一个像样的存储资源支持,这个项目通常在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IOPS无法满足桌面用户的性能要求,存储资源不能在虚拟主机之间共享,可用性得不到基本保障。随便一点风吹草动,用户都能立即感知,这样的应用谁敢打存储的歪主意。

SAN往往在存储架构中处理主导地位,但是也有其弱势。比如成本高,资源共享难的弊端。但现在的数据中心,保守讲一多半都是以非结构化形式存储的,而且数据共享的需求也非常强。这个时候,NAS是最简单有效的架构。

NAS在企业架构中最能体现存储简单和便捷的特性。只要网络通,我们就能访问存储资源。如果把NAS加入Windows的域环境,我们就能轻松实现桌面文档的“云存储”。所以说数据中心没有NAS是万万不行的。

归根结底,其实云存储对于大家来讲是最能体现简单和便捷概念的。比如我们的iPhone手机可以轻松使用到iCloud存储服务。这个时候消费者谁又会去关心是怎么实现的,用什么协议实现的呢?这就是用户!也是我们存储管理的目标。让用户,甚至是管理员对资源的使用是透明的。

感觉自打SSD进入到数据中心,分层存储大行其道。原本在企业环境中的数据就是有冷热之分,随着分层技术的出现,存储设备会智能的进行数据的冷热识别,而这些动作对应用都是透明的,仅仅是个功能,如此简单,所以IBM命名其分层功能叫Easy Tier。另一方面分层也可以更好的平衡性价比,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

存储架构决定胜负

“架构决定胜负”这是今年3月参加一个金融行业存储技术交流的论坛主题。当初答应去当演讲嘉宾,也是因为认同架构对于存储的重要性。刚好在此之前成功完成数据中心迁移项目,重新对存储架构做了很多梳理,也想借此机会跟大家交流一下。

以前系统建设大都是项目预算制,因为成本原因大多选择的是为系统购买一套中端存储,有时候也会有几个系统共用一个存储设备。感觉当时存储只是提供容量和架构的基本需求。但是随着业务的发展,往往后续的运维工作大多数时间都是围绕着存储在进行。应用性能优化,数据备份和迁移,系统容灾等都跟存储有关。经验告诉我们,今天你在存储上省的成本,将来一定会还回来。

在今天,存储架构优先一定是首要原则。再穷不能穷存储也是每个存储管理员的心声。

今天的X86为什么对小型机产生了如此大的冲击,就是因为二者拼的不再是个体,而是架构。一个硬件设备再无懈可击也有出现故障的时候。当发生系统问题或灾难的时候,用户要的是整体的架构可用性和业务连续性。同时在业务快速扩张的同时,硬件规模和成本适度增加也是企业在现阶段对于IT的要求之一。所以,在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一定需要对架构进行梳理和改造,以更好的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

存储架构设计在虚拟化平台建设过程中是重中之重。虚拟化技术在提升服务器计算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进一步增加了存储端的负载压力。数据集中的同时,意味着风险也集中了。就像金融行业数据大集中一样,这个时候除了考虑性能问题外,另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存储设备的高可用。所以这里必须通过架构设计来保证,因为已经不再是一个产品可以解决的了。通常做法是引入存储虚拟化解决方案来实现多台存储设备之间的数据镜像。

当然存储厂商各家所提供的产品和方案各有不同,而做为单一大规模部署实践看,符合云战略的架构基本都只有一种。

一直以来,NAS存储和SAN存储的功能都泾渭分明,针对不同的领域发展,NAS存储主要提供文档存储,SAN存储则提供区块存储,两者泾渭分明,井水不犯河水。但是随着虚拟化的发展,二者出现了相关交融的情况,尤其是NAS在不断向SAN发起挑战。

存储技术发展趋势

存储现今已经在数据中心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数据库、图片、文件、视频、语音数据等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都依赖于存储。随着软件架构的演进,结构化数据出现了闪存阵列等新兴存储设备,不同于以往的算法,当然成本和用途也有别于传统存储阵列。而在非结构化数据的存储与管理上除了以往的NAS存储外,还出现了用于支持大数据的HDFS(Hadoop文件系统)。

在软件定义一切的世界里,软件定义存储(SDS)也成为软件定义数据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既有VMware新兴的vSAN,也有IBM老牌的GPFS(通用并行文件系统),除了可以提供高性能的SAN共享外,还支持数据复制和分层。

现今高大上SAN环境,16Gb已经成为新的主流标准。万兆以太网为NAS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随着服务器处理能力的不断提高,存储总是拖后腿的现状也明显扭转。一方面,基于Infiniband高速互联技术的存储访问协议似乎成了明日之星。Oracle的Exadata、IBM的XIV Gen3和EMC的Isilon等商业存储设备中全都有Mellanox身影。另一方面,SSD的量产和成本下行对于存储性能的提升也居功至伟,再加上闪存风起云涌,谁又能抵挡得住这种诱惑呢!

有了SSD,不但可以实现数据分层,而且可以提供更大的缓存池。存储在提供容量,满足性能要求的前提下,更多的是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就好比传统的一台服务器外接存储的直连方案,因为一块Fusion-io的存储卡变得极致简约,而这种零架构的部署却可以让传统应用的性能提升数倍。

随着移动互联业务的发展,数据每天成海量级增长已不再是神话,大数据对于SATA的需求更是无比强劲。也许SSD+SATA就能搞定一切存储需求,不禁要问SAS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其实,在以太网快速发展的今天,NAS取代SAN的这一说法我倒是觉得靠谱。不过事情不会这样简单,技术与市场还需要磨合。应该说NAS的路还很长,SAN还是保有很大的市场,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更何况SAN还在不断的发展。

技术这东西更新换代太快。我个人对于趋势的看法是,关注即可。最重要的是要结合现状,找到最适合的解决方案。既不因循守旧,又要与时俱进。

云中心迁移经验分享

对于数据中心迁移这种项目,很多企业IT运维人员的职业生涯中遇到的并不多。在系统运维岗位上摸爬滚打了十多年,对于运维有着自己的理解和痛点。而这其中当属存储领域的运维最有挑战。八成以上的系统性能问题都与存储有关。只要应用和数据库设计稍微差点,就会很容易把压力传导到存储上。“存储是瓶颈”也是很管理员的口头禅。但其实你能做的很多,就是从服务器,数据库再到存储设备进行一整套系统调优,运气好的时候还是能用人力成本来平衡的。但是配套的也许是N多变更,紧接着就是配套的N多风险。为了进行数据云数据中心迁移,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做方案和架构设计。涉及了多个产品方向和相应的存储厂商的解决方案。最终用一句话表达就是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保障系统的高可用性和业务连续性。

此次的云中心迁移有别于传统的数据中心物理搬迁。而是采用了应用系统迁移模式,新搭新建。借助虚拟化和云计算的技术框架部署了具有标准化,模块化涉及的高可用架构,实现了生产应用系统的全面虚拟化,为随后而来的云计算平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支撑这个虚拟化平台的底层存储架构使用的是IBM的SVC+XIV和V7000,以及IBM Nseries的MetroCluster架构。一个支持SAN,另一个支持SAN+NAS。

早年间我们总是讲灾备系统建设,但是在今天我觉得灾备这个概念已经有些“过时”了,从某种程度讲,双活才是目标。但是实现这些靠什么?最终十有八九都落到存储的肩上。虚拟化改变了很多,在提升计算资源的利用效率的同时,进一步增加了存储端的负载(尤其是那些使用SAN boot技术场景)。如果是传统存储,大都需要根据具体的业务需求设计RAID。是3+1还是7+1的RIAD5,还是RAID1+0,总是让人头疼。可是计划没有变化快,在存储容量之外,你还要考虑存储性能、I/O隔离和存储热点等一系列问题。可是XIV的出现改变了这些。

IBM的XIV这个产品,给人印象最深的感受就是UI设计非常好,完全有别于传统存储。为什么IBM要把全套的存储管理界面都换成XIV的GUI风格呢,就是简单、便捷。再加上XIV颠覆性的分布式架构,虚拟化设计,真正做到了容量按需分配的境界。我们不再过多花精力做存储的性能调优,而将更多的精力用于熟悉和支撑业务。

但是光有XIV还不行,上层还要有虚拟化引擎才能够保证存储架构的异构性,可用性需求,真正的实现SAN存储的资源池化管理。在这样的架构下,基本上只需要根据需求分配容量即可。难道这不是我们能期待的云存储吗?

其实,在在消费者或者用户眼里,存储就是一个容量概念。剩下的全是IT系统和运维的事。让存储更简单、更便捷是存储管理的目标,更是每个存储人的追求!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点赞。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3

添加新评论0 条评论

Ctrl+Enter 发表

本文隶属于专栏

最佳实践
不同的领域,都有先行者,实践者,用他们的最佳实践来加速更多企业的建设项目落地。

作者其他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问题

相关资料

X社区推广